地理课程思政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实践(2022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30 09:50: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课程思政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实践(2022年),供大家参考。

地理课程思政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实践(2022年)

 

 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实践 作

 者:

 王祥枢/陈仕涛

 作者简介:

 王祥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 210023);陈仕涛(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原发信息:

 《地理教育》(重庆)2022 年第 20224 期 第 72-76 页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基础。文章基于地理课程思政已有研究,设计“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观察量表,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教育研究,并结合 2 节高中地理优质课对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发现在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重视教学资源应用,但忽视对其内在蕴含价值的挖掘;重视案例辅助教学,但案例选取的恰当性有待提升;重视合作、探究学习,但忽视自主学习等,并提出了从深度的合作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源、适时适度的渗透等方面提高地理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课堂观察/国家优质课

 期刊名称: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2 年 07 期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开始获得广泛认同,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也开始重视“课程思政”。高校的研究为基础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目前大多数“课程思政”的研究都是学理研究,缺乏具体案例分析,如何真正落实“地理课程思政”成为地理教学科研的热点与难点。

  本文从 2019 年度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选择获得国家级优质课称号的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一节课程的课堂教学视频,力图发现不同模块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教学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研制

  地理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地理课程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责任,即以地理专业课程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在进行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活动。

  本文结合地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功能,研制了“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与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层次的课堂观察量表。[2]“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分为三大类别,主要观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元素的教学环节、学习方式及依托的教学资源;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层次的课堂观察量表将地理课程思政划分为科学精神、审美意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人地协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七大类别,再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及布鲁姆关于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2],

 将每一大类别划分为三层不同等级的子项目,作为地理课堂观察过程中采集渗透思政元素行为的指标。最后将总体的效果划分为三个等级:A 等级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基本融合且能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B 等级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基本融合;C 等级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处于游离状态。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要采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及时记录每一观察要点发生的行为次数以及行为表现。完成课堂观察后,观察者要根据教学效果判断地理课程思政目标的等级,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学效果,总结优点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后,比较不同模块的地理课程思政,发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为提高地理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出建议。

  二、地理课程思政的评估案例

  本文选择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一节优质课进行观察并以此为课例进行分析。自然地理以教师张青梅执教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人文地理以教师程梓源执教的“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为例。

  1.自然地理

  (1)教学过程实录

  本节课教师张青梅采用“现象描述—原因分析—学以致用”的方式,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从现象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借助视频、图片、文本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探究精神等,最后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力图实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表 1)。

 (2)渗透思想政治元素教学行为的信息

  本文在课堂观察中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及时记录每一个观察要点发生的行为次数以及典型行为的关键词。完成课堂观察后,结合教师关键行为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定每一观察要点的等级(表 2、下页表 3)。

 (3)渗透思想政治元素的教学行为

  本文将“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行为及目标细化,在课堂观察中采集与本量表相关的信息,遵循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得出如下对在地理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元素教学行为的评价结论。突出优点:①借助丰富教学资源,加强情感熏陶。本节课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让学生领略自然环境之美;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影响的案例,使学生意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利用贵州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课后思考部分,教师播放《爱在金沙》视频,展示家乡金沙县的优美风光、农业发展、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域的归属感。②教师共情能力强,课堂氛围活跃。本节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黄果树瀑布优美的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学生展示示意图及讨论结果时,能看到不同小组有不同风格,一些学生在原有示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

 作,还有学生在小黑板上绘制绿水青山,并标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时注意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启示:①思政元素的渗透要适时适度。教师在恰当的教学环节进行思政教育,如在讲解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时,适时说明经济发展要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的讲解恰到好处,不仅能让学生因地制宜地为贵州石漠化提出经济发展建议,还能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②提高教师人格魅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能够在展示黄果树瀑布图片的基础上,生动地描述图片中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黄果树瀑布之美;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展示中增加个性化设计,说明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度高,能够提高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2.人文地理

  (1)教学过程实录

  本节课教师程梓源采用“职业认知—合作学习—总结升华”的教学方式,在介绍城市规划师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讲解本节课的关键概念,并请学生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进行“职业体验”,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表 4)。

  (2)渗透思想政治元素教学行为的信息

  本文在课堂观察中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及时记录每一个观察要点发生的行为次数以及典型行为的关键词。完成课堂观察后,结合教师关键行为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定每一观察要点的等级(下页表 5、表 6)。

 (3)渗透思想政治元素的教学行为

 突出优点:①渗透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发展方向。2014 年,新招考政策出台,该政策旨在让学生“凭优势智慧升学,凭强势智慧谋生”[3]。在地理教育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改变过去一味重视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依托课堂教学活动介绍“城市规划师”这一职业,并对其职业待遇、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互评是否达到“城市规划师”的要求,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城市规划师职业的认识,还能引导部分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树立人生理想。②以课堂合作活动为载体,养成科学精神。本节课程的亮点在于教师设计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小组学生结合“城市规划师”的身份,探索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科学探索精神。

  不足与建议:蕴含深刻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仅是教学辅助工具,缺少对教学资源蕴含育人价值的更进一步阐述。如教师利用广州巧克力小镇为案例讲解种族集聚也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时,仅对案例本身进行讲解,巧克力小镇能够吸引大量非洲人集聚与我国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经济以及对国际文化的包容密不可分。虽然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是地理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教师也应当对选取的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深刻价值进行阐述并加以升华,教师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展示我国的大国形象,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家乡地域的归属感。

  三、提高地理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建议

  1.深度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地理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本文观察的两节优质课教学中都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教师张青梅在课堂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理答升华学生的思维;教师程梓源让学生以“城市规划师”的身份进行小组合作,规划韶关市的城市空间布局。这些课例充分说明,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还能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养成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例还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部分学生可能会依赖本组有能力、有思维的同学,他们的能力及思想则难以在合作探究中实现提升。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进行分享展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探究意识,养成科学精神。

  2.丰富教学资源是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保障

  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意味着有大量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可以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课例分析,很多地理教师擅长在新课导入、活动

 探究、知识讲解环节利用一些有深度的视频或图片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驱动课堂活动,而很多思政元素正是从这些教学资源中生长出来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利用丰富案例创设有深度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从课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仅把教学资源当作教学重点的引子,未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深入阐述,而这些教学资源的停留时间过于短暂,学生不能对其进行深刻认识,教师应当对蕴含育人价值的资源进行适时讲解与升华,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

  3.适时适度地渗透地理思政元素是基本原则

  结合课例观察分析,不同模块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思政教育的程度不同。自然地理部分主要涉及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讲解以及四大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环境之美,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应在学生已知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规律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原理性知识较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非常广泛,如生态文明理念、人地协调观、因地因时制宜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区域地理是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已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典型案例或利用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区域的认识,同时挖掘案例或教学资源背后蕴含的育人价值,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

推荐访问:量表 研制 课堂 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实践 地理课堂观察报告
上一篇:单元教学中挑战性任务设计与实施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新探索(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