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研究(2022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23 13:15: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研究(2022年),供大家参考。

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研究(2022年)

 

 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24 摘要: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和推进社区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认为作为高校社会实践重要形式的大学生公益实践与社区教育存在耦合关系,并立足于此提出大学生公益实践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教育均衡、融合发展的分析视角,探讨融合发展的现实动因即提升大学生公益实践的品质、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促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着重于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认为要加强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探寻大学生公益实践与社区教育的耦合点,构建大学生服务社区教育的公益实践接续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实践,社区教育,融合发展 大学生公益实践,是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而增加社会总福利的实践行为,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当前,学界主要围绕大学生公益实践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展开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有学者用“大学生公益活动”,也有学者用“大学生公益实践”或“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依据 2018 年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求高校加强思政公共课实践教学及考核,本文倾向“大学生公益实践”这一提法,更规范更简单明了。由此可见,大学生公益实践本质是实践教学、学习实践。所以在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教育的公益实践,虽然志愿服务是主要形式,但本文不直接用“志愿服务”,就是强调实践教学、学习实践这一本质。另外,学界对大学生公益实践内涵的研究方面,在“自愿性”或“强制性”这点上有分歧。很多学者认为不应该有“强制性”,公益就是“自愿性”。我们认为应当从学习实践层面厘清:一是校方规定必须参加的公益实践,带有“强制性”,但校方会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最后主动自愿参加;二是校方规定自愿参加的公益实践,则为“自愿性”。

 社区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由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机构实施的教育,其本质是社会教育,是在社区这个空间范围内进行的[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到现今,社区教育发展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学习社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教育在不同时期承担了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使命[2] 。近年,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公益实践属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属社会教育,均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看似平行,但存在耦合关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以不同形式参与社区教育,也能推动自身发展。若大学生公益实践项目内容满足一定的社区教育需求,就等同于扩大了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存在耦合关系。本文立足此关系,提出大学生公益实践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试图为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的分析视角 (一)基于耦合视角

 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存在耦合关系,二者的耦合点是融合发展的起点。在这个耦合点上,大学生公益实践提供的社区教育供给与社区教育需求匹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推动大学生公益实践与社区教育各自的发展。然而,这个耦合点并非天然形成,需政府、社区管理部门、学校、社区居民等多方协同探寻,需紧扣国家的发展需求、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实践教学需求、社区教育需求等。由此可见,融合发展的前提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需多方长期不懈地深入合作、研究。

 (二)基于教育均衡视角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问题,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意味着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还难以达到较好均衡。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是从基本均衡、向整体均衡再向优质均衡发展[3] 。在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社会建设的首位。《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社区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我国存在着较大差异[4]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尤其是以大学生公益实践形式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势必要推动社区教育的普惠性进程。

 (三)基于融合发展视角 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重要规律之一,新时代中国各领域都贯穿着融合发展思想。《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一大理念就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当前,一方面大学生公益实践面临怎样不断创新而提升品质,更好地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教育部提出高校要鼓励师生深入乡村、社区、西部等基层一线,以不同形式服务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多功能,如优化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但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5] 。可见,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不能离开基层一线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直接制约自身发展,转各自发展为融合发展,发挥互补互利的优势。

 二、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的现实动因 (一)提升大学生公益实践品质 近年,高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公益实践,起到较好的育人作用,但公益实践品质有待提升:一是学校组织公益实践,缺乏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资源和渠道,使得公益实践流于形式,不能为青年学生提供有效的公益实践途径以满足其公益热情;二是公益实践形式多样,却因内容上的同质化不能满足服务对象而难以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三是公益实践与学生专业深度融合不够,学生获得感不足。高校组织学生,整合专业优势资源扩大社区教育供给,可推进公益实践育人形式的创新,提升大学生公益实践品质。

 1.社区教育为大学生公益实践提供新平台。新平台不仅满足年轻学生的公益热情和愿望,还为他们打开走进社会的一扇大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高校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就是要大学生走出校门,关注现实,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在社会大课堂中满足其成长需求和期待。同时,大学生在基层一线实践中增强了服务意识,强化了使命担当。

 2.实现公益实践与学生专业深度融合。高校之所以能开展社区教育,关键在于其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校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能力为社区居民开展相应的社区教育,实现公益实践与专业深度融合。大学生也在担当中得到历练、尽责中得到成长、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有满满的获得感。

 3.取得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公益实践的支持。随着我国居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社区教育呼唤专业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高校以专业资源优势,开展层次较高、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满足社区教育需求,必然得到各级政府、社区居民等认可,有益于获得更多资源和途径持续开展公益实践。

 (二)提升社区教育质量 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给社区教育提出时代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区教育选择了外延式发展道路,经历了规模扩张较快的阶段,满足了当时人民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相对滞后,居民满意度低。导致社区教育质量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忽视社区教育需求,以供定需,存在无效供给;二是专业教师、基础设施匮乏,社区教育呈现同质化、低质量;三是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6] 。高校借助于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引导大学生把专业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社区教育资源。

 1.以社区教育需求引领社区教育资源供给。高校发挥大学生人数众多优势,以公益实践方式,在地方政府、社区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根据需求设计社区教育的多种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居民和社区发展的需求,扭转当前无效供给现象。

 2.以专业资源推动社区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我国高校几乎具有社区教育需要的所有资源,如相关职业教育有高职院校、中小学教育有师范院校、健康教育有医药院校、科学常识教育有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院校等,涉及新兴领域的专业资源,高校可通过科研公关而获得。高校具有丰富的专业资源,结合区域特色,开发、建设有特色化的社区教育课程,不同高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就是扩大了有专业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改变当前同质化、低质量状态。如笔者所在高校,有着丰富的中医药专业教学资源,所在地域赣鄱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且以建设中医药强省为战略目标。我校建设了国家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平台,依托学生社团,成立多支中小学志愿服务讲解队,获社会各界认同。

 3.以精准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有效供给不足是由于社区教育只针对普遍性的社区教育需求,而未能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大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其公益性决定其服务于市场和政府未提供的教育,专业化决定能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公益性和专业化共同作用,大学生以精准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三)促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我国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均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需分层次达到:第一层次是社区教育的机会均衡;第二层次是社区教育的过程均衡;第三层次是社区教育的质量均衡[7] 。这也符合我国教育均衡的过程,即

 从基本均衡、向整体均衡再向优质均衡发展。为推动社区教育均衡发展,有学者(范会芳,2021)从需求视角,提出构建需求为本的社区教育供给机制,也有学者(仲红俐,2018;张胜军等,2019)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提出提高社区教育供给能力和构建全新的社区教育供给模式。

 本研究仅从高校公益实践育人形式角度,提出大学生公益实践促进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公益作为第三次分配要弥补市场和政府不足,大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就要遵循公益事业爱的分配法则,提高社区教育公平普惠的温度:一是奔赴缺乏社区教育的社区,改善城乡间、区域间、区域内部的失衡,促使所有社区的居民享有社区教育的机会。高校要引导、鼓励大学生去社区教育失衡的地方和人群开展社区教育。当前最需要解决城乡间的社区教育均衡,以及老年教育[8] 、青少年校外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二是去往社区教育硬性资源、软性资源不足的社区,以高校专业资源推进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打造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特色品牌,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社区教育优质均衡。本文上述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就是以优质均衡为导向开展社区教育。

 三、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 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中涉及多个相关主体,且有各自需求目标。具体说来,从校内到校外,从微观到宏观,相关主体及需求目标有: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提升,社会参与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院部和教务部门教学改革有成效;高校希望大学生关注并服务社会、国家的发展,有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履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社区居民提升某个领域的知识素养,有获得感;社区管理部门社区建设有成绩;地方政府建设学习型社会有成就;国家发展战略在落实和推进。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属不同教育系统,有各自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多个相关主体又是跨部门跨单位有的还跨区域,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加强协调沟通。相关主体的协调关系是政府指导、社区管理部门参与、学校服务、居民投入。每个主体要认可其他主体的需求目标,进行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给各自带来不必要的误判,借助社区教育平台,在求同存异中推进融合发展。

 (二)探寻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的耦合点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实质是参与社区建设。中国社区建设来自于两个原动力: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推动力,二是社区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力,且这两个动力互为互用,缺一不可。经验启示,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就是实现了这两个原动力的统一[9] 。探寻大学生公益实践与社区教育的耦合点,实质是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大学生公益实践提供的社区教育供给与社区教育需求不仅匹配,还可以启动以上两个原动力。具体说来,这个耦合点或起点就是大学生参与社区教育的公益实践项目,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状态。

 1.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大学生公益实践,其项目内容要满足社区教育需求,但前提是要以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为导向:首先,要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公益实践要紧扣“十四

 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现阶段要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及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主要方向。其次,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据,但我国东中西部、城乡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地也是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大学生公益实践要结合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战略,服务地方发展。

 2.以大学生公益实践与高校优势专业深度融合为基础。服务社区教育的公益实践能提升大学身公益实践品质,但服务社区教...

推荐访问:公益 融合 实践 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研究 社区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研究方案
上一篇:迈向社区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理念、实践与转型路径
下一篇:混合治理:城市化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治理实践逻辑(全文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