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设计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20 16:55:1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设计,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设计

 

  1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风筝》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 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

  2 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3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4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

  5 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 2 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6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 3、4 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

  7 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8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 5-8 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 5-8 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9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

  10 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风筝》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11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 1925 年 1 月 24 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 6 个字会写 13 个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垂头丧气等词语。

  ...

推荐访问:上册 人教版 四年级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设计思路
上一篇:房屋转让协议
下一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全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