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思考】党建综合创新文章11篇

来源:党建材料 发布时间:2023-08-13 10:10:06

时时不忘推车情 党员干部户户行——淮北市开展干部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的实践与启示(之一)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巩固党在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思考】党建综合创新文章11篇,供大家参考。

【调研思考】党建综合创新文章11篇

时时不忘推车情 党员干部户户行——淮北市开展干部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的实践与启示(之一)


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淮北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主动顺应群众期待,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在全市各镇村开展了以“时时不忘推车情、党员干部户户行”为主题的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的新改进、工作的新作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工作有效落实,达到了同心同向、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2016年12月3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登我市入户连心大走访的做法。

一、背景缘起

淮北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因采煤塌陷需异地搬迁的农民较多,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就业安置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矛盾,民生诉求强烈;加之部分镇村干部存在“机关化”、“官僚化”现象,长期不深入群众、不联系群众,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下降,致使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在关键时刻受到挑战,个别工作进展缓慢、久推不动。秸秆禁烧期间,有的群众与镇村干部唱反调,故意纵火烧秸秆,2014--2015年全市连续两年秸秆禁烧工作均没有实现“零火点”目标。对此,淮北市委直面问题,认真剖析,深刻意识到要想赢得民心、重塑形象,必须真正深入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结合淮北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陈毅同志曾形象的说过“淮海战役是当地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一历史背景,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谋划,将抓民心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核心,明确提出:要扎实开展“时时不忘推车情、党员干部户户行”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以入户走访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市委书记黄晓武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在特殊年代形成的党群干群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群众的恩情,不忘初心,主动融入群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二、主要做法

全市18个镇的3090名镇村干部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紧扣“连心”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用脚步量民情、用真情问民需、用行动解民忧,深入扎实地开展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

(一)用脚步量民情,叩开群众心门。以前,镇干部下村只到村部,入户只找村干部,部署工作上传下达,了解村情不深不透。在此次大走访中,淮北市委提出“三全”要求,推动镇村干部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群众家里、走入群众心里。一是干部全入户。各镇根据辖区地域范围、人口规模等因素,以原有的分片包村包组方式为基础,结合困难户结对、信访户直联、计生户包保等工作,合理划分责任区域,全市3090名镇村两级干部全部入农户、进田头。段园镇在原有包村包组的基础上,又把未包村包组的38名镇机关干部分成农技、计生、民政等9个组,分别与全镇种养殖大户、计生户、特困户等结成帮扶对子,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二是走访全覆盖。镇党政正职做到“三必访”,即:困难户必访、信访户必访、发展大户必访;村书记和村主任做到“三必到”,即: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在此基础上,镇包村干部和村包组干部进行兜底走访,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朔里镇按照每名镇干部包联100户、村(居)主要负责人包联100户、其他村干部包联50户的要求,实现全镇11347户群众包保全覆盖。三是贫困户全结对。126名市县(区)领导、312名结对单位人员、1673名镇村干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包保到户,部分镇还为贫困户发放印有帮扶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的帮扶联系牌或爱心联系卡,实现所有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每个贫困户随时都能找到干部。濉溪县每名县级干部结对2户贫困户,县直单位按照不少于本单位财政供养人数三分之一的要求,对联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包保,做到“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为确保“三全”要求落到实处,市、县区、镇均建立一系列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并将落实大走访工作情况纳入各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市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题调度走访情况,通报有关问题。各级组织部门采取调阅民情日记、入户实地走访、电话随机抽查等方式,开展23次明察暗访,对工作走过场、作风不扎实的4个镇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的13名干部进行约谈问责。各镇实行民情走访日记制度,统一制作民情日记本,定期收集干部民情日记,累计开展11次优秀民情日记公开评选活动。今年以来,全市镇村干部共走访农户26.56万户次,其中镇党政正职走访贫困户8256户、信访户383户、发展户2304户。

(二)用真情问民需,倾听群众心声。镇村干部变“无事不进门、进门谈公事”为“有事去帮忙、无事拉家常”,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主动上门与群众促膝而谈,问民需、听民声。一是在拉家常中问民需、听民声。镇村干部利用农闲时节,主动串门子、拉家常、聊心事,走访贫困户问衣食冷暖,走访富裕户问致富经验,走访乡贤户问发展良策,走访上访户问事情原委,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心声,心贴心了解群众的需求。渠沟镇在大走访中开展“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活动,引导干部身挨身坐、心贴心聊;铁佛镇组织开展“敲农门、唠家常、交朋友”活动,要求干部走访每户群众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二是在讲政策中问民需、听民声。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镇村党员干部入户开展集中“送学”、“讲学”活动,把党的最新成果、政策法规、科技知识等送下去,将群众的需求愿望、意见建议带上来。市委组织部抽调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成立15个宣讲团,围绕秸秆禁烧、棚户区改造、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用群众视角和群众语言开展巡回宣讲,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今年以来,镇村累计宣传惠民利民政策275.23万条次、涉农法律法规182.67万条次。三是在送温暖中问民需、听民声。广大镇村干部根据走访群众的不同需求,因人而异送信息、送技术、送文化、送健康、送物资,重要节日期间,集中开展“送温暖”活动,午收期间登门拜访4872名返乡流动党员,“七一”慰问老党员2693户,中秋节为552个低保户送去月饼。针对贫困家庭,镇村干部不仅了解其家庭境况,送去慰问物资,还详细了解其致贫原因,送去脱贫“良方”。濉芜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董光在走访中得知,低保户戚明学想学一技之长发家致富,便引导他发展家禽养殖,并主动送上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帮他从银行申请了无息贷款,现在戚明学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邻里致了富。截至目前,广大镇村干部先后开展各类“送温暖”活动23.18万次,累计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5.61万条次,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环境治理、拆迁安置等方面内容。

(三)用行动解民忧,实现群众心愿。要想最终获得群众认可、真正赢得民心,必须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镇对走访中摸排的问题、征集的建议,一一进行梳理,逐一登记建档,想方设法解决,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一是依托说事平台就地解决问题。依托各村“说事室”,采取民事民议的办法,把群众关注涉及全村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交给村民集体讨论、共同商量、达成共识,做到群众的问题群众自己解决。部分村还完善说事流程,建立议事、评事、会商、回访、办结、考核等制度,确保群众说事工作规范、有序、高效。今年以来,“说事室”共接待群众2.3万余人次,调处矛盾纠纷2438件,化解信访隐患1103件。中央和省、市多家报刊、网络媒体多次报道我市“说事室”工作,在全省政法、信访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各地还探索实行镇会村开、民情恳谈会、党委110志愿服务等方式,现场解决群众矛盾纠纷。二是建立协作平台共同解决问题。各镇普遍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联动服务的社会管理服务协作平台,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行挂牌销号管理,统筹各级机关、条块力量、社会力量等协同解决。杜集区朔里镇建立“大走访”活动自动化网络信息平台,集问题收集、整理、录入、交办、处理、反馈、评价等环节于一体,实现干部走访全方位掌握、问题处置多部门联动、处理结果高效率反馈。烈山区引导安徽朗朗好心人有限公司在全区每个村(社区)选择1户贫困户,开展食品销售项目扶贫,较好地解决了镇村两级统筹社会力量扶贫能力不足的难题。三是探索智慧平台灵活解决问题。各地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探索建立信息化服务党员群众的方式。烈山区开通“南湖先锋”微信平台,并在各镇建立集教育、管理、交流、宣传、监督于一体的微信和QQ交流群。刘桥镇在坚持每周一下午固定走访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镇党委书记民情微信”,实现意见随时收集、问题及时爆料、需求及时对接,有效解决了平时“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四铺镇周陈村建立村“两委”干部微信群,随时上传走访户照片和群众诉求,不仅对村干部走访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而且让所有村干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呼声。各镇卫计、民政、司法、农技等业务部门的干部还带着笔记本电脑,开展“背包式”走访,累计为群众现场办实事4700余件。

三、取得成效

经过探索实践,淮北市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基层、走亲交友,农民群众热情响应、同心同德,取得了“走访零距离,干群心连心”的实际功效。

(一)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实现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零距离沟通。大走访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干群之间在相互走动中增进了互信、消除了“隔阂”,摒弃了衙门作风,树立了亲民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烈山镇洪庄村第一书记王春梅说:“以前害怕同群众直接打交道,不知聊什么,也生怕说错了话,但真正走访群众后,发现多数群众其实非常实在、通情达理。现在我不仅经常带着任务入户走访,而且有时主动到群众多的地方宣讲政策法规,逼迫自己不断学习,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与刚下派时相比也有了明显提高。”很多群众普遍反映,过去村干部“无事不登三宝殿”,很少深入群众家中,即便过来,也是发个补贴、做个工作,更谈不上与我们聊天唠嗑,群众心中难免会对党的政策、工作等方面有想不通、不理解、不支持的地方,现在,不仅经常看到了村干部,而且镇里的干部也主动入户和自己拉呱、交朋友,心里的疙瘩能及时化解,气顺了,心齐了,自然会拥护共产党的工作。今年午季禁烧,全市上下干群一心,取得了“零火点”的成绩,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二)进一步化解了群众难题,实现了党建与发展的零距离协同。通过大走访,一大批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信访积案得以化解,一大批群众反映的难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各镇村党组织通过走访摸清了基层党建的薄弱环节,锻炼了干部队伍,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实现了党建与发展的互促共融。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8.32万个。刘桥镇党委书记孙进深有感触地说:“对新一届党委班子,群众期望值高,刚到刘桥镇的时候我一天最多接待了17批上访群众,通过走访发现矛盾根结在于没有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小矛盾变成大矛盾。鉴于此,镇村干部通过集中走访,合力解决群众诉求,信访量明显下降,近半个月来更是出现了无群众来访的情况。” 百善镇柳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清文,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现有机井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灌溉需求后,多次协调市、县水务部门,为村里争取灌溉机井50眼。双堆集镇赵元村葡萄种植大户王金玉反映,“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每逢葡萄成熟季节,外面的卖家进不来,村里的种植户出不去,全村三四十家葡萄种植户丰产不丰收,一家人看着腐烂的葡萄心疼的直掉泪。镇长蒋鹏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及时联系公路站,为村里修建了一条长500米的矸子石路,并在葡萄种植集中区修建了1000米的水泥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今年仅第一茬葡萄,每户就比往年增加了2000多元收入!”

(三)进一步发挥了群众作用,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零距离覆盖。镇村干部在走访过程中,面对面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工作,既让群众看到了政府为群众服务的诚心和决心,又让群众当上了“主角”,通过“说事室”、借助新媒体,引导群众参与对村务、镇务评议评判,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临涣镇海孜村党总支书记张瑞涛说,以前,村里许多矛盾纠纷都是村干部亲自出面调解,有的群众明知自己无理,但想通过“缠访”来获取利益,就无理取闹,反复越级上访;现在,我们从全村选拔出20多名德高望重的党员和村民代表,组建群众议事队伍,常年参与群众矛盾纠纷的处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3件久拖不决的难题全部得到妥善解决,而且这支议事队伍从来不叫苦、不叫累,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正义感。一些走访干部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拼面子”,婚丧嫁娶免不了要大操大办,我们及时联系各村红白理事会,通过视频、报纸、宣讲等倡导红事“简约、幸福、文明”,白事“厚养、薄葬、生态”新理念,再由他们引导教育群众破除旧习,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一段时间下来,村里铺张浪费现象明显减少了。

(四)进一步推动了工作落实,实现了制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大走访活动注重将好的实践转化成制度优势,以好的制度指导具体实践,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各地积极探索制度与实践密切融合的新路径,濉溪县全力做好民情走访“五必访、五必到”,杜集区积极推行“三个必到”,相山区坚持走访“五个结合”,烈山区创新开展“三为民”走访活动,这些都有力地加快了全市棚户区改造、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的进度。烈山镇凤凰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勇说,党员沉下心走访,让群众了解惠民政策,自然就会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同时大走访也倒逼干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标杆,如今,花庄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518户居民中已签约80%,200多户房屋已经拆除。南坪镇的经发办主任徐华说:“南坪镇属于偏远乡镇,农业基础薄弱,群众收入单一。为增加村民收入,利用好土地流转政策是突破点,如何让群众放心、舒心土地流转就成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大走访可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为群众支持,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从土地流转签约到项目落地,任圩村和浍北村两村仅用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流转土地3300亩,实现总投资7.5亿的光伏项目成功落地,光是这些数字都是之前我们不敢想象的。如今,村民不仅能每亩收取土地租金1200元,还能就近到企业打工,两项加起来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呢。”

四、几点启示

淮北市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关键在于紧扣“民心”二字,始终把“连心”作为赢民心、稳民心、润民心的努力方向,给新形势下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带来了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深化宗旨意识,摒弃“官僚作风”“衙门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对老百姓的情感,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靠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秉承这种理念,淮北市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始终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直面群众、造福群众,革除了“官僚作风”“衙门主义”等思想,顺应了群众期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民为本,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群众才能与我们心连心。

启示二: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解决群众诉求,消除“心肺之患”“情绪燃点”。开展好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归根结底还得看解决问题。淮北市坚持将赢得民心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用脚步量民情、用真情问民需、用行动解民忧,让群众有苦能诉、有话能说、有事能办,打通了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到群众中多接“地气”,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上,让群众利益诉求“有门”,干部全程服务“有为”,切实用汗水脚步提高群众满意度,用泥巴厚度换取群众的幸福度。

启示三: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注重一线锤炼,克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淮北市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的蓬勃开展,与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水平息息相关,无论是为群众解读惠农政策,还是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等,都倒逼党员干部及时“充电”,提升自身素质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真正融入群众、沉到一线,以学促干、以干促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启示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强化有力保障,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淮北市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不到半年时间,在全市各个镇村迅速推开、成效凸显,就在于举措实在、保障有力,从“三全”要求的提出到民情日记的评选,从督查制度的建立到问责机制的完善,既杜绝了走形式、搞过场,又保障了走访常态长效。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必须注重实用,讲求实效,谋划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举措,并用制度规范下来、固定下来,常抓不懈,常态长效,真正为服务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上海华阳路街道: 坚持党建引领 建立标准体系提升街道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之二)


2014年市委出台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1+6”文件,提出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的要求。华阳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区委精神,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街道工作新机制,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街道标准化建设的背景和思考

(一)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首要基本原则是坚持党建引领,增强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街道通过标准化建设,明确基层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平台载体、运作机制等内容,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探索研究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模式。

(二)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实现街道运行机制与秩序的再重构。在市委明确街道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区委明确区街运行工作秩序的基础上,街道通过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理顺街道自身内部运作机制,明确8个办公室与6个中心的前后台逻辑关系,以及与各居委会之间的工作衔接流程,与市委“1+3+2”(1是党建引领、3是三个公共、2是社区自治共治)的街道框架相匹配,完成街道运行机制与秩序的重构。

(三)推进标准实践应用,提升街道管理与治理能力的科学化。作为全国首家以街道层面开展的综合标准建设工作,在完成街道运行机制与秩序重构后,着力发挥标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优势,以标准管人、以标准管事,依托信息化、智能化载体,切实保障街道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系统性,不断提升基层队伍的社会治理能力,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深化“凝聚力工程”品牌建设,注重传承创新。华阳街道是“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作为“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凝聚力工程”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可行的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在社区党建、共治、自治工作方面也形成了运行比较成熟的规范。街道希望通过标准化手段对优秀的实践成果进行固化、提升,以此更好地继承发展“凝聚力工程”,丰富“凝聚力工程”新内涵,彰显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价值与影响力。

二、街道标准化建设的经过与体系分类

围绕上述思考和认识,2012年,华阳街道在市质监局的大力支持和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主动申报“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2013年6月28日,此项目被确定为全市32个标准化试点项目之一,并且是全市首家社区综合类服务管理标准化项目,2014年4月9日,获批国家级试点,在顺利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和国家中期评估的基础上,于2016年11月30日高分通过国家级终期验收。街道始终坚持实践探索,边试点边总结,边总结边修订,不断打磨完善标准,始终坚持传承创新,以华阳“凝聚力工程”发展至今形成的5大工作机制、86项工作制度为基础,形成了包括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在内的201条标准,同时认真汲取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以标准的分类、整合更加明确、合理、便利为目标,将街道自行制定的161项标准浓缩提炼成《华阳街道社区工作标准化管理手册》和《华阳街道社区工作标准化运行保障手册》,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标准。体现了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为根本理念,全面涵盖了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平安、社区自治共治五大类工作标准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标准。社区党建方面共纳入15项标准,对接最新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国共产党上海市街道社区党委工作细则》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市街道行政组织党组工作细则》,以《街道党工委工作规范》、《社区党委工作规范》和《街道行政组织党组工作规范》统领,明确了驻区单位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的工作规范、平台载体等内容,为促进区域化党建融合互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制度机制保障。社区管理方面共纳入21项标准,明确了网格管理中心运作规范,细化了防汛防台、重大安全事故等工作应急预案的响应措施、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旨在发挥街道大平台作用,协同解决社区管理难题。社区服务方面共纳入37项标准,综合收录了街道层面事务服务,文化服务,为老、助残、优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规范,全面覆盖了“老、少、特、困、白”各类群体多样化、特色化需求,以优化流程、明确操作标准提升便民服务,以制定文化队伍、设施、场地建设管理等标准提供优质文化资源,以规范居家养老、专业养老等方式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社区平安方面共纳入34项标准,包括综合协调、信访调解、人口管理和公共安全四大类标准,立足华阳整体平安建设,着力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社区安全网络。社区自治共治方面共纳入11项标准,通过制定社区代表会议、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机制等工作标准,明确引领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载体、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通过完善业委会换届、自治载体建设等居民区工作流程标准,以加强工作指导为出发点,推动为民做主到让人民做主建设。

第二部分是社区工作岗位标准。本部分共纳入13项标准,细化了管理类、服务类、专业技术类、窗口类、后台类等5类岗位类别,明晰了街道各个办公室、中心、居民区的工作岗位标准,包括《行政岗位标准》、《财政岗位标准》、《社区党建工作岗位标准》、《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工作岗位标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工作岗位标准》等,客观规定了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工作要求、任职条件等内容,并相应编制岗位说明书62份,确保“人岗匹配”、“人尽其用”,推动街道整体工作有力有效运转,同时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约束手段避免因干部岗位变动、人员离职、工作交接而造成的基层工作不便,保障街道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第三部分是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运行保障标准。主要是为街道各项工作顺利运转提供后台保障。人、财、物管理方面共纳入标准35项,其中《街道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街道年度绩效考核测评制度》、《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要求》、《街道社工手册》等标准,保障了街道各类干部队伍,包括公务员队伍、事业干部队伍、社工队伍、各中心及居民区干部队伍,从上岗工作到专业学习有记录,从定期培训到年终考核有成绩,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充分调动街道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干部队伍的潜力,促进干部队伍全面发展,为街道高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保障。《办公场所环境管理要求》、《档案管理规范》、《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规范》、《保密工作实施细则》、《财政管理工作规定》等标准,通过积极营造干净舒适的办公环境,形成自觉节能降耗的工作氛围,规范保存具有价值的工作资料,广泛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的办公方式,建立健全信息报送的宣传渠道,依法严格执行财政制度、管理公务车辆,加强基层工作人员规则意识、标准意识培养,为街道高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内部保障。党务事项和行政事项两项清单主要对接区街道“三项”职能事项清单,梳理了相关办公室、中心、居委会的党务事项清单和行政事项清单。其中党务事项总数102项,需要居委会配合的有60项,行政事项总数371项,需要居委会配合的167项,明晰了各办公室、各中心与居民区的工作关系,有力补充和完善了街道各项工作在居民区层面的操作性。

三、街道标准化建设的成效

街道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工作历时四年。整个推进过程始终得到市质监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专家的指导,通过标准化建设,街道取得明显工作成效。

(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更加有力。通过提炼总结基层党建的各项标准,使得开展党建工作具备更具体的抓手,清晰理顺了基层“1+2”党组织工作机制,实现了“三建融合”区域化大党建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运作,形成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建设标准模式,动员引领了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增强了街道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运作水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二)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基层干部既是标准化建设的“成就者”,也是标准化成果的“享有者”,通过学标准用标准,加强了基层干部对街道整体运作秩序的理解与工作内容的把握,提升了基层干部综合能力素质与标准运用意识,提高了街道整体工作运行效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

(三)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随着各项标准在社区工作中的落地实施与指导实践,社区居民办事更加便捷、有序、高效,能够切实感受到社区服务的改善、环境品质的优化、安全能级的提升以及社区和谐共同体的建设。标准化建设是受到居民群众认可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

四、街道标准化建设的创新之处

(一)组织全员参与,落实有力保障。街道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配备标准化专兼职人员,在全员发动的基础上,选用优秀青年骨干组成标准化工作青年突击队,参与标准梳理,进行标准查纠,建立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切实的组织保障,确保了试点的稳步推进。

(二)建立完善体系,制定标准有效。作为全国首家以街道层面开展的综合标准建设工作,街道以综合标准化原理及方法为指导,秉承“凝聚力工程”长期形成的成熟经验与成功做法,围绕市委有关社区建设“1+6”的改革要求,构建了结构合理、内容规范、系统协调、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社区综合服务标准新体系,实现了常态化管理,推进了多元化参与、扁平化管理、快捷化反应、责任化运行的联动联勤运行模式。

(三)加强标准运用,取得显著成效。街道以党建共建联建为抓手,以专业力量为支撑推进标准化建设,注重对全员开展系统的标准化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形成学标准、用标准、议标准的氛围,保证全员对标准规定的工作流程、操作方法的掌握,保障了工作的连续性与准确性。通过推进标准化建设,街道在服务品质提升、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满意度得到大幅提高,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在保持多年“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荣誉基础上,又荣获“2013-2014年度上海市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等称号。


上海徐汇: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团队自治新模式(之三)

——以康健街道长青坊居民区DNA团队模式为例

【摘要】

在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和带领下,各类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在社区蓬勃发展。如何让这些团队尤其是各类志愿者团队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并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是新时期居民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康健街道党工委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党在社区团队建设和发展中的领导,并长期致力于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团队自治新模式。本文仅以康健街道长青坊党总支的双向网络联动团队模式(取英文Doubler-双向,Net-网络,Act-联动的首字母,简称为DNA团队模式)为例,通过一个居民区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来展示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在活动中培养队伍,在活动中渗透理念,在活动中服务凝聚,从真正意义上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实处。

按照街道党工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长青坊党总支十八年来,努力探索创新并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DNA团队模式,从团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着手,注重在团队建设中加强培训交流、骨干培育和团队激励。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志愿服务这个切入点,成立了“长青春风”志愿者团队,让各个团队在为小区居民共同的服务中找到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将小区中各类团队拧成一股绳,在无形中把党建引领渗透到团队的活动和发展中。

一、背景

徐汇区康健街道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部,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建的居民住宅区,辖区面积4.07平方公里。1999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曾莅临康健社区视察,并提出“社区党建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会有生命力”。按照指示要求,康健街道从2000年开始实施以“使居民身心更健康、让社区生活更快乐”“为内涵的“康乐工程”。在“康乐工程”推进中,随着居民区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在社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体团队。这些团队开展的各类活动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些团队大都是自发形成的,也具有人数多、活动分散、情况难以掌握的特点。如果管理得当,引导这些团队健康有序发展,就能成为社区建设管理的生力军;反之,如果疏于引导,就有可能影响安定团结和居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康乐工程”实施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始终把抓好团队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指导和扶持,引导这些团队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康健街道长青坊是一个混合型居民区,有三个自然小区组成,既有售后公房也有商品房,有居民近1000户、2200人。居民中既有离退休干部、动拆迁居民,也有很多机关干部、高级知识分子,还有部分为租房户。党总支下属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5人。长青坊居民区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新的工作方式,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团体理念,通过团队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促进团体及其成员的发展,使居民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队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二、经过

十八年前,为了保证小区各类志愿者团队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并有效引领团队自治管理,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康健街道长青坊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 “两委”班子经讨论,并广泛征求听取居民意见后,决定采纳小区“金点子”议事会的建议,把居民区十几个团队整合在一起,统一命名为“长青春风”志愿者团队,将DNA团队模式嵌入到团队自治之中,并设计了标志(LOGO ):树上茂盛的枝叶在春风中飘扬,树杆代表党组织,绿叶代表各个团队,寓意绿叶长青。

“长青春风”志愿者团队制定了规范制度:党总支、居委会通过团队及时了解每个楼组的动态情况,每个楼组了解楼组内住户的动态情况,做到底子清、人员明;以“长青春风”志愿者团队为中心点,在所辖三个自然小区组织成网络,每个分支团队的成员融入自己所在自然小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努力做到“情况掌握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工作推进在网格,感情融洽在网格,工作效果在网格”,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作用,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便利;团队、楼组、住户实现了有机结合,形成信息化、社区化、人性化、常态化的管理格局,拓展了人际交流的广度、深度、力度,促进了团队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长青春风志愿者团队已发展到21支分队,如民情交流团队、金点子议事团队、精神关爱团队、环境整治团队、军干所老同志志愿者宣讲团、医疗咨询团队、楼组党建服务点等等。志愿者由最初的50名扩大到目前近300人,其中党员志愿者超过70人,涵盖3个住宅小区和49个楼组。团队中不仅有党员、楼组长这样的草根领袖,也有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才,成员从数量的累积达到了向质的提升。

三、成效

十几年来,康健街道长青坊居民区党组织依托“长春青风”志愿者团队,通过党建引领、平台搭建、制度完善和骨干培育,在团队自治模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党建引领,以 “四个有”促团队自治。一是有培训交流平台。居民区党总支班子成员亲自抓团队建设、抓团队骨干和成员的培训。定期邀请专业人员来授课、开展团队之间经验交流。如:长青坊居民区有三家业委会,在党总支牵头下成立了业委会沙龙,定期请街道职能部门来进行政策业务培训,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三个业委会之间的经验交流。再如:“美丽小区”志愿者巡逻队,除明确巡逻任务外,还注重加强对志愿者文明礼仪、急救技能的学习培训。党总支书记还经常与团队负责人交流谈心,注重以专业社会工作中的团辅方式开展团队成员之间心理沟通技巧与工作方法的传授。二是有宣传展示渠道。党总支和居委会专门在居民区开辟了“长青春风”专栏,举办长青春风《寻找身边闪光点》橱窗专栏展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志愿者团队,表扬志愿者好人好事。团队还自制工作微视频,让党员、居民观看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成效。党总支还牵头建立了居民区党员、楼组长、志愿者民情交流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团队发布信息、交流活动的载体。党总支还注重在社区不断培育志愿者团队的领军人物,发挥党员志愿者的领军作用。三是有梯队人员结构。要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就要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制定了志愿者二次退休制度,平时注重经常性的排摸,将符合条件、有意向的居民吸纳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使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多元,在年龄层次上老中青梯队化合理布局,整个团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活力。党总支除了整合在册党员、志愿者的力量,还将触角延伸到区域单位的党员和在职党员中间,建立结对小组,承诺楼组包干、履行义务等,发挥党员作用。形成了退休+在职+区域单位党员的共建力量,带动居民们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四是有表彰激励机制。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党员亮身份,引领各类团队发挥自治作用,并将各团队志愿者服务的情况作为各类评优活动的参考条件,提高志愿者对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年终还开展各类评选表彰展示活动。如“最美楼道”、“最美楼组长”王孝维、赵龙花、郑玉春、王亚蓉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展现出了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公益性活动的精神风貌和亮丽风采,涌现了像王尧琪、石福生、颜翠英、张凤珍等这样一批优秀志愿者之花,推动了“长春青风”团队工作的全面开展。

2、服务凝聚,创新党的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一是以制度固化志愿服务,团队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十几年来,在长青坊党总支的带领下,“长青春风”团队将小区各类团队成员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整合,并将志愿服务以制度形式予以固化,如①周四党员民情接待日制度;②由党员、小区民警、居委干部、业委会成员、楼组长、离退休老同志等组成“金点子”议事会建立了每周星级楼组巡视制度;③党员志愿者团队建立“美丽小区”巡逻制度;④“精神关爱”服务队定期走访结对老人制度等。近年来,“长青春风”还新建了楼组党建服务点、“一路一带”文明养宠宣传队、“夕阳美”为老志愿服务队等等,各类团队从社区治安巡逻、楼道党建服务点创建的宣传,到邻里关系的调解,充分发挥党员、离退老干部的 “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这么多年来,所有的分支团队坚持“意见及时反馈、半年工作交流、年末工作总结”的工作制度,带动了居民群众参与小区自治的热情,实现了“党的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工作目标。二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将服务触角从小区向楼组、家庭延伸。十几年来,在双向网络联动团队模式的推动下,长春青风团队服务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2015年起,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长青坊党总支结合党建引领居民区治理工作的特点,继续采用双向网络联动团队模式推进长青坊居民区党建服务站建设。如,长青坊北小区的楼组党建服务点站点全面建设,12个楼道完全干干净净,无乱堆物、乱停放,楼道定期召开碰头会,居民自主讨论楼内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在美化楼道环境、解决楼道公共设施改造等问题中,自治决定制定合理的方案,提交居民区党总支。党总支在此基础上推进、加强了党建服务站建设,形成了一个党建工作站(在居委会活动室)、一条示范路(在小区公共绿化带)、多个党建工作点(在居民楼组)的,具有康健长青特色全方位党建格局,把党的影响力延伸进社区的最小单元中形成党建引领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围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挥团队作用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治理。十几年来,在长青坊党总支的领导和培育下,“长青春风”团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先后协调楼下居民不愿修剪树木、居民反映家中有油味、小区综合改造意见不一等居民急难愁问题。“绿叶长青”金点子议事会还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养宠问题,组建专项小组宣传文明养宠,在绿地安装宠物便纸取用箱。军干所离退休老同志宣讲团的老同志邵明,每学期都要慈善捐赠,用于帮助小区困难家庭学生。“精神关爱”志愿服务队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结对帮困,敬老助残,开展“关爱敲门声”专项行动。党员亮身份,服务进家门。从抓党员入手,楼组以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嵌入到楼组的管理和服务中,他们以家相牵、以情相系、以人为本,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党员影响群众,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凸显了楼组党员的作用,扎实做好党的基层建设根基。

3、细处解剖,团队自治见党建工作成效。长青坊党总支在引导团队自治中,按照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注重于细微处入手,体现党建工作成效。一是“一带一路”的公共区域治理模式。在长青坊军干所小区,也有一条 “一路一带”。其实就是小区内一条供居民休闲散步的绿地,现在成了一条社区文明溜狗路、一条文明养宠宣传带。这个提议是小区金点子议事会几位退休老同志聊出来的成果,在绿地上设计制作了可爱的小箱子和指示牌,小箱子里放了很多废报纸,供居民遛狗时处理宠物粪便用。这个“一路一带”实质上是促进小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饲养宠物、增加邻里之间互动的重要基地。并通过萌宠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倡导依法养狗、文明养狗、科学养狗,逐步建设“一路一带一箱”公共区域治理模式,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生活品质。如今,这个小箱子已推广至整个街道。二是“多点”布局推进楼组党建。楼组是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加强楼组党建是居民区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长青坊党总支秉承创建熟人社区、培育自治楼组的理念,从抓团队入手,形成楼组队伍,延伸了党建工作的力臂,带动楼组居民相互熟识,共同参与楼组自治。在长青坊,有很多特色自治楼组。如:37号心连心楼组,以一块宣传栏、一个楼组公约、一个睦邻点营造楼组文化。楼组长赵老师是退休小学教师,拿出自家客厅作为楼组活动基地。每当小区有新的业主搬进来时,赵老师都会上门问候,带去邻里的关心、楼组文化的宣传,也让新业主更快更好的融入楼组大家庭。30号手拉手楼组,原来楼道存在违章铁门、楼道堆物等不文明现象。通过楼组自治活动的开展,楼组长、志愿者坚持不懈的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居民们最终理解并支持配合,拆掉铁门,也拆掉了邻里间的陌生和隔阂,现在楼组打扮的非常漂亮,进了楼道就像进了家。40号好邻居楼组,是长青坊居民区楼组党建的排头兵。这里的党员最多,12户、27名居民中,有10名党员,主要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他们平时关心政治时事、健康养生,对社区建设也非常热心。楼组长王孝维,是一名中共党员,上海市劳模。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好邻居”楼组,把大家组织起来利用楼组的资源,互相交流学习、关爱。离休老干部亚老师把自己家作为楼组居民的活动点。街坊邻里老伙伴们聚在一起聊聊实事,谈谈家常,议议小区的建设和管理。这些特色楼组是“党建引领,楼组自治”最鲜活的体现,和谐美好的熟人社区在这里俨然形成。

四、创新

长青坊党总支以DNA团队模式引领社区治理的成功案例,内容虽然“微不足道”,理念确“无微不至”,可以看到基层党组织在构建核心价值引领的平台、党员志愿服务的平台、离退休老同志发挥正能量的平台、楼组交流联谊的平台、区域共建共享的平台这“五个平台”过程中功能作用的充分体现。

以长青坊党总支DNA团队模式引领社区治理为例,康健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团队自治新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进领导方式,通过全面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区团队和利益群体,达到党对社会的引领和领导。融入体现的是润物细无声,整合体现的跨界无缝衔接。打破原有社区各类团队的界限,以志愿服务打造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并把志愿服务逐步从社区参与转向社区治理,在过程中实现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和党员形象的树立,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依托实体化的工作载体,嵌入社区居民需求结构和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提升党在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将团队的自治管理融入到社区公共区域管理,延伸到楼组的自治管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更加亲民、具体、务实。三是培育群众领袖,打通团队自治建设中的内循环,实现团队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升党在社区的群众基础。“康乐工程”十七年来,一直注重培养和挖掘社区工作中的群众领袖。积极打造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计划,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方法、新经验。注重挖掘和培育团队中的骨干,让越来越多的区域单位党组织、社区在职党员等有生力量都积极投入社区治理中来,成为“康乐工程”忠诚的志愿者和推动者。


苏州吴江区:以“融入式党建”夯实基层工作,成效明显(之四)


2013年提出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到今天已经4年,在这个过程中,吴江区以此来统筹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其核心理念是党建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区域、融入群众,并作为吴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路径。“‘融入式党建’经验贵在一个‘实’字,通过扎实的举措,让党建切实发挥了推动作用。《组织人事报》、《新华日报》、《苏州日报》、《党建研究》等各大媒体多次介绍“融入式党建”的做法,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等新媒体也纷纷转载吴江区的创新做法。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的许多领导前往考察,非常认同这一创新做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也把此作为党建案例和现场教学点,在全国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实施“融入式党建”的背景

1.经济快速发展对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江历来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的地方,老百姓也比较富裕。按照人均GDP来计算,我们从2000年起就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且经济总量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17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吴江有5人位列其中。在民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的经济架构下,如何发挥党组织的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政治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既要防止因为“两张皮”而被边缘化导致缺位,又要防止因为“过度干预”而影响活力导致越位,这对施政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人民群众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前几年,吴江一度遇到这样的窘境,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在苏州大市靠前,但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数量也最多。经济发展了,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只会增强人民群众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民,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融入民生,主要的抓手是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突出服务导向,完善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实效,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社会转型需要提高基层社会再组织的水平。2012年9月,吴江撤市设区,正式融入苏州中心城区,在继续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优势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双重叠加效应明显。随着吴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型居住区、新型农村社区、城市商圈、专业市场等开始出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单位+领域”党建必须向“单位+区域”党建模式转型。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发挥党组织政治、组织优势,协调各方资源,调动驻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融入地区发展建设和管理。

4.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近年来,随着吴江城区功能转型、城乡一体快速推进、新农村集居改造等,必然带来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旧改、就业、救助等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群众的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需要通过做好有效的群众工作赢得对吴江建设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干部队伍自身也存在一些“不接地气”的情况,比如村干部日常办公机关化、农村工作行政化;乡镇干部“走读”多,接触群众少;机关干部坐办公室多,下基层少,理论知识多,实践调研少。如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来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同感,从而同心同德推动发展,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群众工作新方法。

二、“融入式党建”具体做法和成效

吴江于2013年7月1日明确提出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以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014年11月3日,区委印发《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吴江“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以“四个融入”为核心理念,即党建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区域、融入群众。这“四个融入”,是我区近年来以及今后几年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路径。

(一)党建融入发展

针对吴江的实际,近年来,我们在推动党建融入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方面,主要做法有:

一是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吴江在2003年被江苏省委确定为全省首批两个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县市之一。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从制度上确立了党代表大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每年在区人大、政协会议之前,召开区党代会,审议和决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对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把关作用。试点工作多年来,我们构建了党代会常任制的框架体系,创建了一系列的活动载体。为破解党代表权力“虚化”问题,吴江在常任制试点工作中创设党代表“行权三票制”:第一票是“选举票”,通过党代表民主投票选举产生区委委员;第二票是“信任票”,区委委员任职届中,通过党代表民主投票对区委委员是否胜任作出民主评议;第三票是“满意票”,在区委委员任职届末,通过党代表民主投票对区委委员任期履职情况作出评价。我们还制定出台党代表闭会期间活动规定、列席区委全委会和常委会、基层接待日、巡视、述职评议等制度,拓宽党代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畅通党代表知晓情况、参与议事的渠道。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丝绸纺织是吴江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纺织行情好的时候,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都有几台织机。不成规模的无序发展造成产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乱排放则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早在2008年,吴江市委、市政府就启动开了“两竞赛一赶超”活动,即开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两大竞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活动。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导致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顶着经济下行的压力,毅然决然把环境建设放到跟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参考,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保环境。考核是指挥棒。近年来,区委不断健全完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践行科学发展。

三是推动法治型党组织建设。这是苏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的一个创新举措。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法治苏州,必须要以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为引领和保障,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真正让法治成为苏州继续保持率先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起,按照苏州市委的部署要求,我区坚持以依法执政和依规管党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大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今年,我们还出台了《关于实施“双百双千双万”工程、推进基层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旨在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高水平的法治环境。

(二)党建融入民生

近年来,吴江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超过七成。我们始终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打造群众满意工程。主要做法有:

一是项目引领,提升城市整体功能。近年来,吴江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民生优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为引领,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味,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13年起,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1058”工程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推进10项民生实事工程、5项重大交通工程、8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1058”工程总投资约450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有力改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便民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将围绕江苏省党代会提出的“两聚一高”(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启动实施“555计划”,即在产业提升方面,以“经济强”为目标,建设苏州湾科技城、新型半导体产业园、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物流科技园等5大平台;在民生改善方面,以“百姓富”为目标,实施富民增收、公共服务、美丽镇村、重大交通、平安法治等5项工程;在环境优化方面,以“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为目标,打造生态文明、智慧城市、创新创业、人文休闲、政务服务等5大高地。实施“555计划”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强富美高”新吴江建设。

二是功能提升,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五个一”为目标的关键环节改革,即一张蓝图管发展、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号码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一项政策促转型。其中,一枚公章管审批和一个号码管服务是吴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的主要手段。先介绍“一枚公章管审批”。2002年,吴江在全省率先设立区级行政服务局,将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较多、审批频率较高、与经济建设及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集中起来办理,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目前,吴江已建立起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镇区便民服务大厅为纽带、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延伸,上下联动、运行高效、协调统一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尤其是覆盖249个村、66个社区的便民服务室,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枚公章管审批”就是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一个窗口受理,相关部门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个窗口回复为重点的流程再造。以优化企业设立登记“一窗联办”工作为例,将各项评估由串联方式调整为并联方式进行,加强整合优化,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同时评审、同步审批的服务新模式。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市场准入类和投资建设类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系统审批、一个窗口回复”的审批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如果说“一枚公章管审批”是强化服务手段的话,那么同属全省首创的“一个号码管服务”则标志着吴江城市综合治理迈入联动服务时代。过去老百姓要反映一个问题,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找到相关职能部门。去年7月,吴江创建了区城市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大联动”中心),全面整合24条政府服务热线到“12345”一个号,把问题分拣派发督办的任务交给一个号码,老百姓只要记住“12345”就行了。“12345”扮演着“神经中枢”的作用,它会将接收到的问题派发至相关区镇“大联动”分中心,再由分中心派发至村(社区)工作站或职能部门,根据先期处置和专业处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快速有效处置,而其处置结果将被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12345”还自动接入区长信箱、寒山闻钟论坛、中国吴江(公众监督)、东太湖论坛(发言人在线)、领导交办以及其它来源等12种城市综合治理的问题进行统一受理,加大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督促和约束力度。在整合各部门服务热线和网络问政等多种被动受理来源基础上,“大联动”中心还组建了一支528人的区、镇两级巡查队。这些巡查队员对应全区26423个单元网格,就像是城市的“啄木鸟”把工作触角深入到村(社区)的角角落落,主动发现城市存在的各种“病虫害”。

(三)党建融入区域

通过发挥党组织纽带作用,大力推行“区域党建”,淡化区域内各类组织的体制、隶属、领域观念,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努力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主要做法是三个打破:

一是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动党建融合。80年前,费孝通先生以家乡七都镇开弦弓村为起点,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费老又以家乡为原型,提出小城镇发展的苏南模式。可以说,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吴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打破行政壁垒,采取“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局企结对、携手共建”、“局社结对、一联双管”、“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国企民企、统筹共建”等方式,大力统筹城乡党建资源,为吴江城乡一体化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打破常规设置模式,建立区域组织。近年来,按照区域统筹理念,我们围绕地域分布、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优化党组织设置,探索形成了园区统筹、片区统筹、村企统筹、村居统筹、商圈统筹、市场统筹、行业统筹、产业统筹等8种区域党组织设置模式。我们还陆续建成22个区域党建工作站,全部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协调区域内现有的各类组织开展统筹共建,并对区域内“两新”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兜底管理服务。

三是打破单一隶属关系,实行双向管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统筹城乡“三集中”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城乡面貌,新型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吴江开发区山湖花园社区是一个拥有1.2万人口的大型农民动迁小区,由23个村拆迁而来,但区内实现没有一处违章建筑、没有一条黑色广告、没有一方环境破坏、没有一处消防隐患、没有一人越级上访的“五个没有”。而2008年社区成立之初,还面临着大部分党员组织关系在村里,参加组织生活需要各回各村,在参与社区自治、服务群众等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因此,2011年,我们在苏州市率先建立“村转社区党委+动迁村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网络,采取党员组织关系双向挂靠、活动双向参加、表现双向考核、干部双向兼职、作用双向发挥、经费双向保障“六个双向”的办法进行管理,并逐步开展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四位一体”建设,通过党组织示范带动,为新型农村社区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服务实效。

(四)党建融入群众

一是党员干部进万家。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时,吴江启动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四个“全覆盖”机制,一是村(社区)结对挂钩全覆盖;二是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三是困难家庭结对全覆盖;四是信访地区领导包案全覆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作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下来。

今年,省委开展“察民情 帮民困 解民忧”活动,苏州市委部署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活动,我们传承“党员干部进万家”的经验做法,开展“四个融入”大走访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围绕当前区委区政府“555”计划、富民惠民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中心工作,融入发展,访生产经营情况;融入民生,访实事工程情况;融入区域,访基层治理情况;融入群众,访富民惠民情况,通过开展新一轮大走访活动,找准问题短板,促进发展富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基层更满意、社会真欢迎的叠加效应。

二是“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由于地处苏、浙、沪交界,吴江160万总人口中外来人口近一半,人口流动性比较大,随之也带来社会管理和信访工作任务较重。2010年,我们在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推行“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工作,每月5日和25日由代表、委员在镇(开发区)、村(社区)固定接待点接待。为什么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访,我们是这么考虑的:由于这三个群体地位、作用比较特殊,他们可以根据履职的需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事前调查分析,同党委、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取得沟通联系,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既能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又能督促“一府两院”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而且三者联动还可以减少有关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的重复劳动。“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制度推行8年多来,全面发挥了“联络员”、“代言人”、“信访员”、“监督员”和“巡视员”作用,促进了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作为省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地区, 2006年,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党代表直选制,改变传统的区县一级党代表由下一级党代会间接选举模式,以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选区,将党代表的推荐、选举权交给全体党员。2016年,我们建立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市、区、镇三级党代表每人联系选区5名党员群众,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实践证明,党代表只有“接地气”,履行职责才会更有“底气”。

四是共产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2010年,在苏州市委统一部署下,我们开展共产党员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并成立党员关爱基金,所募款项全部用于帮扶困难群众。为了解决持久帮扶所需的大量资金,关爱基金借鉴商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机制,委托资质好、经营效益好、社会责任好的亨通集团管理运作,增强基金“造血”功能,不断做大基金盘子,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帮扶。

三、实施“融入式党建”的体会和思考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把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不仅是着眼现实的战略选择,更是一个价值排序的基本问题。发展绩效并不必然转化为政治认同。因此,党建融入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最大政绩”和“第一要务”之间的关系,坚持党建与发展紧密联动,助推改革任务完成和经济社会发展。

党建融入民生,关键在于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区域统筹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着力构建主体明确、层次清晰的服务体系和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形成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机制和格局。

党建融入区域,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才能变基层党建“独角戏”为党群“大合唱”。一是从上层着力向基层着力转变,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二是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把社区党建、机关党建、“两新”党建统揽起来、统筹推进;三是从自我封闭向开放融入转变,确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政社互动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架构。

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打牢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无论资讯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永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上海嘉定: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其正确发展(之五)


近年来,在嘉定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工作党工委的大力推动下,嘉定区社会组织及其党建工作有了一定进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搭建社会组织党建载体、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形式、加强社会组织党建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增强社会组织党建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促进和规范了社会组织各项业务的开展,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矛盾化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针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比较薄弱的状况,强调指出,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全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社会组织在助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凝聚人心、参与城乡社会治理,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社会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社会组织都有着与党和政府合作的强烈愿望,但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人们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也是参差不齐。

就嘉定来说,社会组织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少数党员干部的党建主业意识不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意识不强。从社会认同与认知上看,相对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而言,社会组织缺乏社会认知度,即使是许多机关干部,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偏低。公众没有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产生认同,对社会组织的前景缺乏信心。由于社会组织相对弱小,地位和作用尚未凸显,由此造成部分单位和街镇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思想和工作认识上不到位。社会组织党建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一情况,嘉定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工作,针对问题采取了一系统举措,收到了一定成效。嘉定区共有常住人口156万,截止到目前,嘉定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530个,无论是社会组织的绝对数量,还是万人社会组织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这与嘉定的常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不适应。在嘉定现有的530个社会组织当中,建立党组织的有66家,比例仅为12.5%,与当前中央对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的要求和形势还不相适应,对于今后如何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还有待于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制度机制上予以完善。

二、具体做法和成效

(一)建立工作机制,逐步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

截至目前,嘉定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521家,其中社团122家,民办非企业396家,社区基金会3家,主管单位涉及45家区委办局和12个街镇。嘉定区社会工作党委根据上级关于社会组织党建的文件精神,结合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逐步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2015年初,嘉定区社工委把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2015年嘉定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点》的重要内容,针对四类直接登记社会组织,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形成大口党委抓行业党建、各街镇抓属地管理的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并把社会组织党建作为年终对街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并逐步完善上级党组织联系服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与行政管理层建立沟通的“两项机制”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效落实好对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服务与工作指导,确保20人以上社会组织有党员数达100%。目前,嘉定区已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66家,有效推动了党在社会组织中的工作覆盖。

(二)创新工作载体,增强了党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嘉定区社工委积极整合党建资源,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强化社会组织党建阵地建设,网下、网上齐互动;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抓手,推动了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开展。

一是整合区域党建资源,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实体阵地建设。近年来,嘉定区通过建立区域党建促进会等形式,做强、做实了区域化党建平台,社工委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建融入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了有利于社会组织党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优势资源。例如,社工委以标准化党建服务站建设为依托,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社会组织党建阵地实施“六有”标准化建设和“五个一”(一块党建版面、一块标识牌、一面党旗、一套书刊和一个书报架)配送服务,配送党员活动室标牌、党旗、书报架和党建书籍,抓好党员活动室的“建、管、用”工作,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党建服务站的带动、辐射和服务功能。

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社会组织党建网络阵地建设。嘉定社工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支部网站、电子邮件、QQ群、微信群、短信互动群等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向社会组织党员刊登(发送)学习资料、党课资料、党建信息等,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建网络平台建设。例如,华亭镇社工委建立了党支部信息员QQ群,第一时间将近期工作提示、通知和相关政策等通过QQ群发布,并实时解答信息员提出的各类咨询,做到交流互动实时化、咨询答疑个性化、信息反馈快捷化。安亭镇开通了“安亭两新”微信订阅号,定期推送“两新”组织动态讯息,开展“关注安亭两新送祝福”活动等。菊园新区开通了“菊园一家亲”党员学习教育公众微信账号,将时政热点、新鲜要闻、政策解读、实用信息推送给党员等。

三是重点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枢纽型党组织统筹、管理、服务社会组织的功能。

2014年,嘉定区建立社会组织公益实践园,区社工委依托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这一枢纽型组织,对辖区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党建工作日常服务和管理。嘉定镇街道社工委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抓手,建立并依托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总支,逐步培育、推动区域内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进一步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挖掘了一批服务好、能力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品牌社会组织作为重点对象,先后将阳光彩虹社工事务所、残疾人服务社、乐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闽商协会、嘉华进修学校等16家社会组织纳入党建范畴,通过党建孵化、专业引导、集体建言等有效措施。

嘉定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通过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人才合作,大力孵化培育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建立了练祁社会工作人才联谊会,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参与市、区两级公益性服务项目招投标,在标书制作、项目推进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发,挥了党组织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15年底,中心已扶持11家社会组织参与招投标,获得公益项目17个、扶持资金41.3万元。2015年以来,嘉定镇街道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源,做大做强枢纽型社会组织,将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睦邻党建服务中心以及睦邻中心合署进行办公,积极培育和发挥枢纽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便民服务,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政府扶持、辖区单位参与、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机构评估”的社区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律自治、健康发展的运作机制。

(三)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推动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嘉定社工委把社会组织党建纳入全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考核指标包括服务班子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机制建设、服务目标建设、创新做法等六大类26项指标内容。嘉定社工委通过开展 “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以公益活动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和社会治理。

一是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例如,华亭镇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组建8支志愿者服务队,发挥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江桥镇积极开展“365先锋行动”,要求在社会组织在职党员主动回居住地报到并认领服务岗位,进一步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指导能力。

二是推动社会组织收集社会问题。嘉定社工委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社会组织向基层群众收集各类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列出条目式整改清单来逐步解决。例如,徐行镇借助《徐行“新”月刊》平台,通过社会组织向群众征集领导干部“四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以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嘉定镇街道党工委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依托上海疁城联勤服务中心,围绕“街面联勤、社区联防、单位联动”的要求,带动300多家辖区单位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到平安建设中。同时,嘉定镇街道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预警平台,牵头成立街道社会组织预警网络工作协调小组,触角延生至辖区内153家社会组织、494个群众团队,及时把握不稳定因素,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预警防范处置工作,有效发挥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四)注重能力培养,不断推进社会组织党建队伍建设

嘉定区社工委比较重视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党建队伍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性。

一是实施书记关爱工程。嘉定区社工委通过实施“七个一”书记关爱工程,以专题培训、开展工作交流、组织外出考察等形式,重点打造“服务发展能力强、凝聚员工能力强”的书记队伍。例如,2015年10月14-16日,嘉定区社工委组织全区2014年以来新任的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委员以及街镇专职副书记和信息员等举办了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班。2015年12月上旬,嘉定区社工委组织各镇社工委书记、街道(社区)党委书记赴杨浦、虹口两区学习考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嘉定新城组织社会组织书记到徐汇区上实大厦、上海自贸区学习参观党建工作,学习兄弟党组织的先进党务工作经验。同时建立慰问制度,对罹患重大疾病、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书记及时走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嘉定区社工委非常重视书记后备和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建立基层党务干部储备制度,加大对书记后备人才储备、培养和使用的力度,并加强对社会组织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社工委通过书记推荐、业主推荐、党员推荐、上级党组织推荐、本人自荐等方式,在社会组织中配备了一支年纪较轻、学历较高、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组织书记队伍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南翔镇通过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的方式选定培养对象,实施书记带教制度,并依托“蓝天论坛”、“永乐讲坛”等为党务干部提供集中学习交流的平台,着重解决社会组织党务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是加强工作保障,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党建队伍的影响力和经济待遇。激发社会组织党建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待遇,增强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嘉定社工委通过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小故事巡回宣讲,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生动事迹。社工委每两年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建之友的评选活动,并于“七一”大会进行表彰,同时推荐优秀的社会组织参与上海市五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评选活动等,通过典型引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组织党建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党建队伍的社会地位与荣誉感。嘉定社工委对已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由区、镇两级财政核拨工作经费、党员教育经费和党组织书记补贴,逐步提高了社会组织党建队伍的收入待遇,确保了党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2015年9月8日,嘉定区委宣传部、区社会工作党委、区财政局联合对提高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职务补贴建立一个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社会组织党建队伍的收入水平。另外,嘉定社工委在推动社会组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廉洁自律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三、思考与体会

社会组织党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目前全国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对社会组织党建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有所不同。有的省份依托民政系统,成立社会工作党委,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的省份直接成立社会工作党委,协调民政等各相关部门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目前,嘉定区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是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由社会工作党委具体负责推进,区民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配合。虽然社会工作党委是区委的直属机构,主要任务是推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建,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党委只是一个协调部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工作抓手,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缺乏对社会组织及其党建的充分认识,使社会工作党委在实际工作推动中力量不足、力度不够、发展不平衡。

由于嘉定区社会组织种类繁多、规模各异、发展不均衡,在管理上有隶属于街镇“块”上管理的,也有分属于委办局“条”上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使社会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党政部门负责业务主管,且党建管理状态比较复杂,有的归属于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有的归属于单位所在地党组织,有的归属于“条”线党组织。目前业务主管单位在社会组织的业务发展以及党建工作方面的权责不够明确,造成管理缺乏针对性。一些民办学校、医疗机构、培训机构的党组织管理归属还理不清头绪。按照现行法规,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主要是由各自业务处室分别负责监管社会组织的业务工作和依法活动。这两类部门的组织(党务)部门,只是负责本机关或直属单位的党务工作,没有管理社会组织党务工作的职能,客观上形成了业务工作和党务工作“两张皮”。也就是说,管业务不管党建、管党建不管业务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脱钩后,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的制度尚未形成,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在一些行业协会、商会发挥不够。

与其他领域的党建工作相比,社会组织无论在数量、规模、人员、党员人数、党建工作推动力度等方面都相对较弱。社会组织的发展不稳定、人员不稳定、用工随意性以及管理相对松散,这对在社会组织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带来了一定困难,造成了一部分社会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要素,导致党组织的覆盖率偏低。近年来嘉定社会组织党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推动了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有效参与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但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吉林珲春市:实施“国门党建一体化”建设(之六)


国门,是国家的门面,展示国家的形象,代表民族的尊严。2011年,珲春市按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市上下开展了“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并一直结合地处三国交界、朝汉满等多民族聚集、口岸服务任务重的特殊市情不断深化推进,先行先试实施了“国门党建一体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务实高效、独具特色的军警地联创联建之路,极大地提升了口岸联检单位固守国门、服务边贸的整体合力。

一、背景

珲春市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4个国家级口岸,其中对俄2个,对朝2个,2012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面向东北亚的新门户、向北向东的新起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示范区建设的强力推进,珲春对外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进出关人员、货物数量逐年攀升,已经成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前沿。珲春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战略的实施,关系着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格局,关系着中国在西太平洋甚至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珲春发展,特别是抓紧建设好国际合作示范区意义极为重大。

在这种大背景下,口岸作为进出口贸易的阵地与桥头堡,战略地位凸显,特别是珲春圈河口岸作为全国直接进出朝鲜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唯一陆路通道,业务量已于2012年跃居全省陆路口岸首位并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口岸管理仍在延续过去旧有模式,4个部门4种查验方式,你干你的我干我的,通关效率低下,企业、游客颇有怨言。实现口岸“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通关形势,满足边贸企业、旅客的新期待新要求,促进珲春经济大发展,带动吉林经济新增长,迫切地需要提高国门建设水平、提升口岸管理能力。

二、做法

近年来,珲春市整合口岸联检单位党建资源,在各口岸分别成立了“国门联检党委”,实施“国门党建一体化”建设,形成了“资源共享、通关共商、和谐共促、形象共树”的口岸党建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组织联建,筑牢口岸经济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组织基础

由于工作职责不同,在每个口岸均分别驻守着边防检查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办、海关等联检基层单位。珲春市委采取“联合建”的方式,在每个口岸成立了“国门联检党委”,下设边防检查站执勤科、海关办事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事处、口岸办公室办事处4个支部,坚持“基层组织一起建、组织生活一起过、党员队伍一起育、口岸事项一起议、便捷通关一起办”的工作原则,以党建带队伍,以党建促发展。

一是组织生活联动。定期联合召开党员思想汇报会、民主评议会、民主生活会,围绕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标准和要求,分析共建工作形式,支部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情况,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基本环节和基本动作。定期召开总结讨论会,参加审议联创联建工作报告,开展支部互相点评、互相监督工作,以会议促团结,以会议促交流,以会议促提高,实现党建共建质量不断提升。

二是党课教育联动。整合教育资源,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授课前,国门联检党委确定党课教育主题,制定教育方案,组织党员骨干轮流授课,宣讲党的优良传统和发展建设的最新成果,使“小讲台”成为党员锤炼自我、增长才干的“大舞台”。同时,拓展党课外延,采取观看组织生活制度示范片、开展“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知识竞赛”配套活动和建立“党员教育QQ群”等方式丰富党课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三是党的活动联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充分发挥各支部在人才、经费、场所等比较优势,成立党员文艺宣传组、党员书画摄影组和党员体育爱好组,在大厅设置创先争优和“党建活动一体化”文化长廊,制作主题板报,努力营造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观点对对碰”、“座右铭征集”、“读书之星”、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理拓展训练、关注口岸软环境等系列活动,党员参与率达98%。

(二)建立通关建设联动体系,推动口岸经济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健康发展

珲春市委紧扣“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了《党建结对共建细则》、《国门联检党委议事规则》、《国门联检党委务虚制度》共7项机制16项制度,出台了《服务长吉图开发开放建设十项工作措施》、《服务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十五项工作措施》、《服务吉林省对朝经济合作项目十二项工作措施》等一系列出入境保障措施,让联合党委工作有抓手。

一是联席议事排隐患。国门联检党委定期召开口岸形势分析会,重点对口岸安全、出入境情况、进出口货物安全、国际重大疫情和辖区群众民生问题等方面进行形势研判,排查梳理口岸管控中的薄弱环节与影响口岸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重点监管货物与管控人群,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及因矛盾纠纷而引发的上访上诉和群体性事件。

二是联检协作增效率。建立健全口岸联席协作工作机制,国门联检党委定期向口岸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支部通报安全保卫工作情况。实施“一站式”检查,特别在口岸客货流量高峰时段,边防检查站合理增设执勤警力,与海关、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出入境人员及携带行李物品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地遏制口岸走私、偷渡、违禁品和非法出入境等活动。期间,圈河口岸联检党委联合办案,查获了全省首例伪假验讫章证件携带入境案件。

三是联防应突保安定。定期组织各支部加强处突演练,共同完善口岸联合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定期开展口岸联合室内推演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口岸联检单位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各支部选派优秀党员骨干组建应急反恐机动队伍, 确保在发生突发重大恐怖事件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收成效。

(三)建立服务建设联动体系,塑造和谐安全的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环境

珲春市委紧紧围绕口岸实际,创新党组织服务方式,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成立了“两队一岗”,即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党员示范岗,组织开展以“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比觉悟、比作风、比养成”的“三亮三比”党员先锋实践活动,使每一名党员对充满温情气息的集体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通过自身的优质服务把自信、亲和、友善的气质传递给八方游客。

一是创新党建品牌。以“红心向党、爱心奉献、热心服务”为主题,打造国门特色党建品牌。“红心向党”即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编红色短语、讲红色故事”,以及“缅怀革命先烈、永葆党员本色”等主题活动。“爱心奉献”即创立“国门爱心基金”,将爱民为民宗旨践行于行动,经常组织党员深入口岸周边村屯送温暖、献爱心,走访慰问退休老党员、军烈属,重点帮助驻地留守老人、失学儿童等群体。“热心服务”即开展“竞选党员先锋岗”、“阳光窗口流动红旗”和“党员岗位互换”等活动,增强党员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良好国门形象。

二是选树典型引路。建立党员联比联评制度,以服务群众、履职尽责为评比重点,联合开展“比工作质量、比办事效率、比服务水平、比文明素养”评比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座谈,畅谈体会,相互打分,评选先进党员,引导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激发党员服务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中心工作发展。

三是打造服务通道。坚持“服务、救助、解困”导向,为外贸企业送法律,为遇险旅客送平安,为出入境旅客送信息,全力为贸易活动保驾护航。针对边贸活动、中俄(朝)合作项目等大项活动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充分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及时研究和制定应对措施,共同打造“绿色、便利、生命、安全”四条通道,实现口岸通关和谐、顺畅、效率。珲春市辉范外贸公司滞留多台载有冷冻鱿鱼车辆,联检党委开通“绿色通道”,仅用1个小时就办妥了入境手续,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

三、效果

(一)构建了一个党建共建联动体系,榜样示范作用明显

成立“口岸国门联检党委”,下设相关支部,使边防检查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办、海关等联检基层单位从各管各摊、各尽各职到共建联动、共谋发展,增强了服务力量。通过组织生活联动、党课教育联动、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联动,充分发挥各支部在人才、经费、场所等方面互补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争创佳绩、服务群众、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的党员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党建共建质量不断提升。4年来,国门联检党委先后推出“8+X”验放模式、“边检120跨境救助”等特色服务品牌10项,救助境外受伤、病重旅客50人,为外贸公司和边民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收到感谢信40封、锦旗50面、感谢牌8块。联检支部先后有60名党务工作者、党员以及8个支部受到表彰。圈河边检站执勤业务一科被共青团吉林省委评为“青年文明号”,执勤业务二科科长李罡同志荣膺“吉林省好青年”荣誉称号。

(二)构建了一条通关建设联动体系,口岸通关更加便捷

口岸联合党委根据市委制定出台的系列制度,总结提炼出“党建工作联创、思想工作联做、口岸管控联防、服务通关联检、紧急救助联动、良好环境联抓、文化活动联谊”的“七联工作法”,首创集“预约、申报、预检”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口岸”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站式通关,车辆单次通关时间由2011年的2个多小时缩减为5分钟,活动经验在全省口岸联检系统暨延边州“国门党建一体化”工作现场会上交流推广,原省委副书记、省长巴音朝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齐玉等领导先后给予批示肯定,中组部《领导参阅》、《军队党的生活》、《中国组织人事报》宣传报道了活动成果,吉林电视台党建新视线栏目专题播发。

(三)构建了一种服务民生联动体系,企业群众普遍满意

国门联检党委按照“主动型、跟进型、延伸型”的“三型”服务思路,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打造了和谐、顺畅、快捷的口岸通关环境,圆满完成中朝共同开发和共同管理罗先经贸区项目启动仪式等重大勤务保障任务。针对出入境旅客的实际需求,联检党委及时跟进,印发《边防检查服务手册》、开通24小时“边检服务热线”,研发“邀请函自助查询机”,为全省16家旅行社开通网上报检业务,促成中朝俄三国游、对朝自驾游、金刚山海上游等3条国际旅游线路开通,口岸客流量连续5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为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通行,2013年9月,“国门党建一体化服务信息网”由吉林边防总队刘洪平政委点击开通运行。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视察口岸期间,对国门联检单位服务驻地经济发展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连声说“你们辛苦了!”。

“十一五”期间,珲春各口岸进出口货物138万吨,出入境156万人次。实施“国门党建一体化”建设以来,口岸经济各项指标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珲春各口岸进出口货物353.6万吨,出入境346.3万人次,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56%和122%。此外,查获违法出入境案件48起,临重控人员12人,各类走私违规案件166起,缴获冰毒96.2克,香烟219.64万支,查获走私野生动物案件涉案值高达13.99万元,妥善化解敏感期新闻媒体热点采访事件6起,圆满完成了“十八大”口岸安保、“禽流感”防控等一系列重大安保任务。2012年6月,圈河边防检查站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功。2014年6月,圈河口岸正式实行“无周日”通关,成为全省率先实行7天工作制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得到了中央、省州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四、启示

(一)开展“国门党建一体化”活动,对于推进口岸业务建设,维护口岸和谐稳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指出:“国门党建一体化”活动在推进圈河口岸业务建设和维护口岸和谐稳定上发挥了党组织保障作用。“国门党建一体化”活动作为警地联创联建的一种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历史先河。警地联创联建工作是一个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共建双赢的目的,还需要共同努力,立足实际、求实创新,全面深化警地联创联建活动,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口岸安全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抱成一团、资源共享、通关共商、和谐共促、形象共树,确实改变了以往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加强了口岸建设与管理力量,极大地维护了口岸和谐稳定。

(二)开展“国门党建一体化”活动,能够高效落实发展要求,为服务口岸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实施“国门党建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边检、海关、检验检疫、口岸办等口岸联检单位资源,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灵活机动、高效快速地口岸应急管理队伍,集中力量解决通道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部署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推动全市乃至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上海徐汇:党建引领聚合力 愿化他乡为故乡(之七)


徐汇滨江地区是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滨水区域。作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新城区,大量外来建设者集聚,人员流动性大,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区域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按照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与群团改革要求,徐汇区立足滨江开发实际和建设者需求,聚焦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功能突破创新,建成运营 “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以下简称“建设者之家”),为在建区域的社区管理与自治共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积极成效。

一、背景介绍

徐汇滨江区域面积9.4平方公里,黄浦江岸线长度11.4公里。作为未来上海市重点开发的中央活动区之一,徐汇滨江将以黄浦江两岸高品质中央活动区为目标,打造创新引领、文化繁荣和生活美好的卓越魅力滨水区,实现城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美好愿景的背后,是属地街道与建设单位担负的巨大管理压力:整个“十三五”期间,徐汇滨江新建商务区超过350万平方米,建设高峰期外来建设者将超过10000人。面对开发建设单位没有能力提供社会服务、而属地街镇又无从下手,“鞭长莫及”的现实,如何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加强对建设者的管理和服务,成为区域管理者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徐汇区主动谋划,聚焦基层组织功能突破创新,突出“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党委领导、群团注力、企业尽责、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工作新模式,在建设者集中居住区内建成并运营“建设者之家”,为建设者们提供集生活服务、医疗救助、法律维权、技能培训、安全管理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一站式服务,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建设者之家自建设运营以来,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对标需求为导向,资源联动为依托,深度拓展站点内涵,主要包括:

(一)突出党建引领,实现组织建设全覆盖

区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成各类资源,成立建设者之家党支部,共同支撑建设者之家的建设运营。区委组织部牵头,每季度召集例会与联席会议,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站点建设,统筹党建群建各项工作。

外来建设者分属不同承包方,管理主体多元、流动性大。对此,区委充分发挥徐汇在区域化党建方面的优势,整合中建八局、上海建工等项目参建单位党支部的党员作为支部兼职委员,共同推进建设者之家建设。同时站点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为项目参建单位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丰富组织生活提供便利,确保各方在建设项目推进和建设者管理等方面始终保持同力同向。

建设者之家自运营以来,招募党员志愿者60多名,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方式,发挥党员骨干作用。党员志愿者以身作则、引导建设者协商起草文明公约,成立“西岸龙之队”自治团队,下设三队五组(三队: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职工服务队;五组:自治组、平安组、宣传组、文体组、服务组),建设者自主管理架构逐步形成。工地内的流动党员相继到站点报到,参加组织生活,亮身份、亮承诺,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建设者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对标需求导向,提高基层受众获得感

建设者之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选址贴近服务对象,从集中居住区步行3分钟内可达,并处于上下班必经之路,具有就近、醒目、便捷的特征。整体设计简朴温馨、绿色环保,建筑主体采取可拆卸轻钢结构,大量使用建设过程中的剩余材料,提前为项目建设铺开做好冗余,真正做到了“工地开到哪里,建设者之家建到哪里”。

站点深入调研建设者实际需求,形成“需求清单”,针对建设者普遍反映的日常购物难、求医问药难、业余生活单调、缺少沟通交流等问题,设立了便民超市、公共会客厅、法律服务站、卫生服务站、阅读空间、多功能活动室等区域,满足建设者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由于免去了租金和水电费,便民超市商品价格比市场同类商品便宜不少。卫生服务站由全科护士坐班,并引入区中心医院“云医院”服务,建设者可通过互联网与大医院专科医生“面对面”问诊,凭处方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合作药店配药。法律服务站由街道司法所派驻律师、人民调解员,提供全勤值班式服务,接受来访咨询。多功能活动室定期举办讲座活动,内容涵盖文化技能、医疗健康、安全救护、普法常识等。根据建设者的工作生活实际,建设者之家运营时间紧跟建设者生物钟,实行7×12小时工作制,日常提供电视转播、电影放映、无线上网、报刊借阅等各类文化服务,节假日安排爱心集市、便民服务、文艺演出等。随着运营持续深入,进一步聚焦建设者们的派生需求,为来访的家属子女提供妇科病免费筛查和暑期夏令营活动。

(三)聚焦资源联动,提升站点服务集约度

建设者之家依托群团改革试点与区域化党建工作优势,坚持共建共享,实行平台化运作,统一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管理企业、属地街道和相关委办局的服务资源到建设者之家的平台上,由建设管理企业负责硬件建设,工青妇群团组织、属地街道负责日常运营管理,相关委办局提供服务配送和技术支持,形成契合需求实际的“服务清单”,实现协同运作、融合共享,共同支撑建设者之家的建设运营。站点实行轮值站长制,相关单位负责同志轮流担任站长,并通过联合办公和项目配送整合优势资源。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进行活动策划、动员组织。同时,建设者之家高度注重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服务的时间、空间,开通建设者之家微信公众号,集成工青妇微信和“96116”群团法律服务热线功能,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引导建设者通过网络渠道申请加入群团组织、进行线上维权,将其打造成为浦江之畔永远闪耀的“夜明珠”。

三、项目成效

作为徐汇立足满足区域社会治理实际需求的有益成果,建设者之家运营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全面助推徐汇滨江开发建设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必须确保岸线贯通开放,对照目标任务重,倒排节点时间紧。对建设者进行服务管理的成效,既关系到城市安全平稳运行,也影响到重要工程节点目标的顺利完成。对此,建设者之家以党建为引领、以群建为抓手、以服务活动为突破口,通过服务功能集约拓展,大大提升项目建设者主体意识。比如,自2016年6月建设者之家投入运营以来,站点便形成了大力宣传引导建设者遵守工地安全管理规定的良好氛围。从此,徐汇滨江地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且治安管理状况有效改善。站点的法律服务站运营以来,已接待处置5起建筑工地各类纠纷,其中工伤3起25人次,欠薪事件2起40人次,均予妥善解决,充分发挥了社会和谐润滑器作用,有效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细致入微的服务激发了建设者们的工作热情,一些项目参建单位表示,“建设工人的干劲更足了,熟练的工人也不频繁跳槽了”。

(二)有效提升建设者获得感

建设工人群体流动性大,常年在外打工的经历让他们更渴望有一个“家”,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建设者之家选址贴近服务对象、功能布局契合实际需求、运营时间顺应工地实际,不断精进的各类服务全方位满足了建设者们的多维度实际需求,越来越多的建设者愿意到“家”里坐坐,或和工友们聊聊家常,或用手机连上无线网和家人视频对话。原本建设者们的业余生活枯燥乏味,建设者之家为他们准备的各类文娱活动和知识技能讲座温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素养。建设者在这里找到了“被重视”的感觉,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为提升建设者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起到了根本支撑。

(三)有序积累在建区域集中管理模式新经验

建设者集中居住区外来人员大量集聚、管理主体多元,区域社会治理面临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党群组织覆盖不够系统、群众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挑战。对此,建设者之家始终坚持党建、群建、社建的三建融合,有效填补了建设者管理服务的“真空地带”,逐步积累在建区域集中管理的自治共治模式经验,为拓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度打造了鲜活的“滨江模式”。建设者之家运营以来,工作成效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获得市委组织部授予的“园区党建工作指导站示范点”的称号,相关职能部门正加紧研究推广建设者之家的经验做法。

四、启示与体会

建设者之家建设运营以来,正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徐汇特色的基层阵地建设品牌,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区域的工作推动、群众服务、集中管理提供了鲜活的“滨江模式”。对照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我们总结出三点体会: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为先,探索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因此,在建设者之家的筹划、初成、发展全过程中,徐汇始终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党委领导、群团注力、企业尽责、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工作新模式。在机制设计上,突出党委统筹,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的顶层党建设计框架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支部建设中,强调支部联建,凝聚各方共识,成功争取项目参建单位对建设者之家的支持,区域化党建思路为建设者之家的后续运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外部资源;在骨干培育上,立足党员示范,发挥模范作用,通过系列举措,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增强了建设者们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认可程度,为凝心聚力做好服务奠定了最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必须坚持满足需求为本,着力构建服务受众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再完善的制度设计,再精巧的工作举措,如果做不到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那就是一场空谈。为此,满足建设者们的实际需求成为建设者之家的所有制度设计与工作举措的牛鼻子,贯穿于建设者之家发展全过程。从建设者之家的选址设计建设到契合建设者需求的功能布局,从设立便民超市、公共会客厅、卫生服务站、阅读空间、多功能活动室等生活服务要素拓展到法律服务站、安全教育、工会维权、家属医疗教育等实际需求,建设者之家运营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等各种方式深入掌握建设者工作生活需求的一手资料,注重完善建设者诉求收集和意见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软硬件配置,力争做到功能布局更加科学、目标定位更加精准、服务项目更加实用,全方位满足建设者多元化、多层次需求。零距离、多方位服务温暖了建设者们的心,对“家”的认同感为建设者自主管理架构的形成筑牢了最坚实的基础。

(三)必须坚持追求卓越为要,挖掘拓展基层组织新功能

在引领现代化超大城市管理上发挥标杆作用,是上海市委对徐汇提出的殷切希望。面对在建区域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缺失的新情况,社会治理创新是工作推进的客观要求。因此,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必须动态贯穿建设者之家发展的全过程。项目伊始,面对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建设者宿舍可能成为职责交叉又管不好的“飞地”的严峻现状,徐汇跳出传统建成区社会治理思路,聚焦基层组织功能突破创新,以建设者之家为平台,以党建元素聚集各方资源,为建设者集中服务管理打下扎实基础;项目运行过程中,积极开拓党建引领、群团携手、社会牵手、网络联手模式,打通资源与信息孤岛,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好氛围;随着项目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建设者之家载体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服务不断延伸,建设者之家从最初的单一功能拓展到集管理之家、服务之家、维权之家为一体的综合家园。未来,建设者之家还将随着滨江建设演变不断引入更多创新维度,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为守护服务初心提供了绵延不断的源头活水。



江苏镇江京口:深化“真·实”活动 聚焦为企服务(之八)


2014年以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广泛开展以“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真心诚意与企业家(创业者)交朋友、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真·实”活动,推动机关党员干部与居民、与企业、与社区结对,落细、落实为企和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2016年,京口区又在深化“真·实”活动中聚焦为企业服务,着力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与服务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有效发挥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发展中的表率、引领作用,打造起党建助力企业发展的“服务链”。

一、背景动因

1、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作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服务发展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各级基层党组织在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服务发展方面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2、建立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服务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亲商、重商、安商,坦荡真诚与企业接触交往,主动积极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当好精准服务、要素保障的“店小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

3、帮助企业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越是形势严峻,党组织越要敢于担当;越是局面复杂,党组织越要坚持实干。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实体企业运行遇到较大困难。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坚守“清白”底线的同时,把心思、力量、资源聚焦到服务发展、服务企业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增添经济发展动力。

4、提升党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一线解决问题,有利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有利于在服务发展中发现干部、使用干部,有利于培养一批善抓发展、善抓项目、善于争取、善解难题的优秀干部。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三个问题,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实效性。

一是解决服务谁的问题。围绕京口打造“三区三高地”总体定位,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全区60家总投资亿元以上在手、在建项目承接企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制造业重点成长型企业。综合企业项目建设规模、计划总投资、推进计划等具体信息,梳理出企业需求清单、党政资源服务清单,推出涵盖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绿色节能等8大类别50个服务项目,在双向认领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企业结对表,形成最对口的结对、最合适的“牵手”,提高服务匹配度。

二是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采取区领导挂帅、部门领导挂钩、后备干部挂职跟踪落实的“三挂”方式,进行“多对一”组团服务。实行领导、部门双挂钩制度,每家企业分别由1名区领导、1个机关部门结对,并成立由结对机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任组长、乡科级后备干部任帮办员的专门工作组,实行走访企业、项目推进“一线工作法”。全区60个工作组每月进企业现场办公,开展集中服务活动115次;60名帮办员每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2016年跟踪落实服务233项。

三是解决服务什么的问题。把服务重点聚焦在促进企业“双强”上,即推动企业发展强、党建强。一方面,服务“发展强”,通过各种途径,把政策、人才、资金等“真金白银”的发展要素送到企业,全年争取企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1874万元,顺利协调解决了相关企业产权分割销售、港口扩容立项、进口设备退税等制约企业发展问题50多个,打通了企业发展的难点阻点;另一方面,服务“党建强”,全区机关部门中的 17个“四星”以上党支部帮带企业党建、60名机关干部帮带123名企业党务工作者,有效提升了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水平,以党建的“服务力”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力”。

(二)落实三项服务,提升为企业服务的精准度。

一是推行职能部门组团式攻坚服务。实施服务发展能力提升培训、企业党群共建活动、企业党建补强行动、深化效能革命、“进企业、促转型”宣传、落实为企业减负专项行动、开拓市场专项活动、协调服务活动、政策宣讲进企业活动、转型升级系列报告会等10项具体举措。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和经信委等6个部门分别牵头领办,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抓好落实推进,全年开展了中银、农行“政银企”合作签约会、“一企一本政策包”等20余场对接活动,受到企业广泛欢迎和好评。

二是拓展挂钩部门一站式服务渠道。60家挂钩部门均成立党(工)委(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服务班子,依托企业网络服务平台“965808”(就让我帮您办),实现部门服务和政策资源的互联互通,建立起企业诉求即时受理、综合分析、分类处理、集中会办、及时反馈的帮办机制,变企业“跑多个部门、办一件事”,为挂钩部门“一站限时办结、一网销号管理”,区安监局、区财政局等挂钩部门主动帮办企业产权证、建设配套费减免等事项97件,企业满意率达98%。

三是实施助企帮办员代理式帮办服务。60名助企帮办员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中,围绕履行“企业发展帮手、挂钩单位助手、经济发展能手”三项职责,落实好“区委精神及时传达、工作组动态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及时报送、相关问题及时解答协调”四项任务,共发放“企业诉求表”1200余份,记录“企情日记”2200多条,真正做到把活动的意义、“红利”宣讲到位,把企业的困难协调到位,实实在在与企业(项目)负责人做朋友。

(三)健全三项制度,实现为企业服务的常态化。

一是建立一体化领导机制。区委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深化为企业服务领导小组,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和经信委、区委区级机关工委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每月工作例会、每季专项督查、半年专题汇报、年底综合考评等制度,定期对深化为企业服务进行专题研究、综合协调、检查指导。

二是实行面线式整合机制。搭建了开发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和“企业党群综合体”两个维度的实体平台,承接资源下沉、引领资源流动、推动资源落地。横向上通过建设2个开发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重点服务园区各类企业,实现面上全覆盖;纵向上围绕产业链,在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党群综合体”,服务整条产业链,实现线型覆盖,计划年内在全区再建成一批党群服务中心。

三是完善全方位考评机制。设立“积分单”,建立亮绩式考评机制, 做到挂钩部门、帮办员“一部门(人)一档”,畅通三个考核渠道:企业负责人负责日常考核,主要评价驻点情况、日常表现、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等情况;组织部负责年度考核,重点考评解决企业诉求、履行职责等情况,提出年度考核建议;挂钩部门和帮办员间进行互评,重点考察合作程度。同时,将各单位为企业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和机关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并与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的综合研判、选拔任用相挂钩。通过全过程、多方位的研判,每年表彰一批“真·实”活动先进单位、经济工作能手和为企业服务先进个人。

三、工作成效

1、实现了党群资源由“上”向“下”倾斜。通过整合企业党员活动室、职工活动室、青年活动室、妇女之家等阵地,成立党群服务中心,推动了党群资源有机联动、有效下沉。建成28个企业党员志愿者“服务驿站”,组建110个企业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完成186个急难险重“攻坚项目”,新建13个企业远程教育中心,为企业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劳动仲裁、卫生科普等20项服务,常态化开展岗位能手比武、政策法规咨询、文化体育活动等,构建起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使各类资源能够直达基层、直达企业。

2、实现了企业党建由“虚”向“实”提升。组织实施“法治型、服务型”先进党支部“四补”专项行动,在企业中深入开展争创责任缺、实干创新短、制度执行软、基础保障差“四项排查”,开展支部晋级、书记争强、党员争先、品牌创优、保障增强“五大活动”,通过实行“双帮带”(机关党建帮带企业党建、机关干部帮带企业党务工作者),全区119个企业党支部共制定补缺、补短、补软、补差措施647条,其中12个党支部被评定为“四星”级、33个党支部被评定为“三星”级,78%的党支部实现了晋位升级。

3、实现了干部素质由由“弱”向“强”提升。全区各机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挂职后备干部,以及项目所在地街道(园区)、社区(村)干部,共计200多名参与到直接为企业服务中来,成长为既懂经济、会服务、促发展,又善于化解矛盾、疏导情绪、维护稳定的“多面手”,8名参与活动、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

4、实现了结对服务由“粗”向“细”转变。充分发挥党群组织优势,坚持需求导向,转变思维方式和服务方式,从“我能为企业提供什么”转变为“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我就服务什么”,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从单一的服务一个企业和某一事项,到主动服务整条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需求。如区法院党组在龙头骨干企业留有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等“服务接口”,以党建服务链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5、实现了企业发展由“缓”向“好”转变。全年减少企业经营性成本支出3150.44万元,为433家单位提供稳岗政策补贴。推进重点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545.4亿元,当年投资161.1亿元。13个市产业升级、8个市工业技改项目投资额和完成率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项目开工率、签约率、竣工率均达到100%,实现了量质提升。

四、几点启示

1、必须围绕企业需求,定制服务菜单。服务企业发展,要注重服务实效。不仅要讲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更要讲经济效益,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第一信号,以企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企业需求清单,来思考、谋划和推进工作,提供各项为企服务的具体菜单。

2、必须围绕企业参与,调动服务资源。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理解支持,党群工作才能进得去、立得稳;企业受益,党群资源才能有效发挥。服务企业的方式、载体、制度等活动环节,都要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来设计。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整合企业所必需、急需的党政资源,主动送到企业的门里。

3、必须围绕企业满意,评价服务效果。企业满意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要把活动的评议权、问题办结的评价权、机关部门的考核权、帮办员人选的建议权、服务项目的审核权交给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起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企业转。

4、必须围绕服务发展,提升党建实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使命和生命力所在。当前,企业最迫切的期盼,就是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党建工作的实效必须体现在促进发展上,通过项目的设计、载体的搭建、制度的完善,努力把主动服务企业的精气神调动起来,把加快企业发展的锐气和激情迸发出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六个一口清”提升党建工作新成效(之九)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飞公司)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装制造中心,始建于1950年,2009年实现公司制改造,现有浦东、大场两大基地,员工5000余人。上飞公司党委所属13个党总支部,16个直属党支部,50个二级党支部,141个党小组,党员1900余人,占职工总数41%。上飞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大飞机事业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精准定位、精准聚焦、精准服务,通过建立“六个一口清”党建工作机制,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深落细落实,为推进型号研制和公司发展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一、背景与起因

上飞公司有60多年发展史,“要治厂、先治党”是上飞公司几十年发展的实践真谛。上飞公司党委始终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通过年度党委工作要点、月度党建工作计划分解、季度专项工作和基础工作考核、年度基层党组织述职评议考核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建管理闭环,确保上级组织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对标“让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的要求,上飞公司党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积极思考、精准发力,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题例会形式,激发各党(总)支部内生动力。为增强会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飞公司党委坚持以各党(总)支部书记为会议主体,以压实基层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根本、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新力、战斗力为目的,建立“六个一口清”党建工作机制,即讲清发展理念和思路、讲清工作载体和抓手、讲清工作亮点和成效、讲清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讲清问题和薄弱环节、讲清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在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呈现出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上飞公司党委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题例会制度,每月选取5-6个党支部进行重点发言,通过支部讲、党员评、领导点、会后改、定期查,形成“六个一口清”党建工作机制,使各党(总)支部明思路、抓落实、勤总结、重改进,在强化组织建设上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

一是讲清发展理念和思路。上飞公司党委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各党(总)支部紧扣公司建设世界民机领域一流总装制造企业的目标,助力所在部门形成打造“精品”、“一流”的理念。如飞机总装车间党总支部提出:“要让党员在‘两学一做’中找到工人先锋队的感觉,打造共和国的飞机总装车间”。工艺装备中心党总支部提出“精工于事、品装于心”的文化理念,将制造精品工装作为全体职工的座右铭。钣金制造车间党支部以“推进‘精准钣金’文化建设、打造‘航空钣金’行业典范”,将提升职业素养作为夯实对标行业一流的基础。复材胶接车间党支部提出了“匠心铺平繁复,梦想筑就全材”的发展理念。工作必有目标和思路。各党(总)支部以服务中心、服务发展作为着力点,研究思考支部工作的服务保障对象,确立了支部工作的目的和预期成效,明确了支部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是讲清工作载体和抓手。上飞公司党委紧扣“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这一新要求,推动支部党建工作推陈出新。从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入手,航研所党总支部将二级支部建在科研课题上;采供部党总支部将党小组建在驻外供应商代表室,实现党组织功能全覆盖。从“三会一课”规范化、组织生活制度化抓起,制造工程部党总支部开展“每月头脑风暴”党课教育;情报档案馆党支部、理化计量中心党总支部开展“组织生活连连看”等广受党员好评的学习载体。从深入开展党员“闪光”行动,发挥支部“灯塔”效应活动着力,飞机部装车间党总支部提出两级支部书记要做好“五个员”,即班子成员中的战斗员、员工思想的教导员、党员队伍的指挥员、班组长成长的指导员、员工矛盾的调解员,发挥表率带头作用;物流中心党总支部交流了开展“三亮(亮党员身份、亮工作流程、亮工作节点)、三带头(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冲在‘三大战役’前线、带头服务生产车间现场)”活动的经验做法。每项工作都有载体抓手、每种做法都有方法途径,各党(总)支部的创新力和活力不断在工作推进中逐步显现。

三是讲清工作亮点和成效。上飞公司党委坚持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不偏离,指导各支部谋实策、出实招、见实效,为坚决打赢C919大型客机首飞和ARJ21新支线飞机安全运营“两大会战”添油助力。如数控机加车间党总支部围绕精益改善在年度群策群力提案改善活动中争创第一,支部人均提案1.24件,对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升效率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飞机部装车间党总支部对车间生产状态进行充分调研后,按装配大纲完成情况改进绩效考核方式,7月完成数比6月提高88%,比5月提高190%,最大限度调动了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热表处理车间党支部助力车间按节点完成型号喷漆工作,组织党员骨干连续工作60余天,克服飞机油箱空间密闭狭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高的困难,圆满完成支线105架机油箱漆喷涂工作,为顺利交付客户奠定基础。各支部紧扣型号任务谋思路,以型号研制和公司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支部工作的重要标准,不仅使基层党建工作有亮点、有新意,更凸显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

四是讲清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上飞公司党委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选树一批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生命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成立46支党员攻关队、创建105名党员示范岗,要求“飞机不带隐患上天、工作不在本岗误点”,带领公司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在各条战线奋力拼搏。开展向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胡双钱学习活动,推广“胡双钱”工作法,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践行“精湛设计、精细制造、精诚服务、精益求精”的质量方针和行为准则。从党员攻关队到“闪光”党员,从党员到青年骨干,通过学习交流、经验分享,各支部陆续推出一批“闪光”党员、“每周之星”,用职工身边人、身边事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如大国工匠王伟、“支架小王子”傅伟、电缆敷设“能手”周琦炜、“五大系统问诊专家”彭文涛、“线束整理达人”袁涛,“智多星”梅佳等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脱颖而出。

五是讲清问题和薄弱环节。上飞公司党委坚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各支部找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进行拉条挂账。在专题例会上,党委书记对各支部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点评,并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各支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通过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出个别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不够规范,个别党员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党性教育仍需加强;个别党总支部对二级支部指导不够深入、党务工作者队伍较为年轻;个别支部组织横跨两地,需要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等重点问题,为进一步抓实抓细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是讲清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上飞公司党委要求各支部边查找、边整改、边落实,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支部自身查摆出来的问题,党委坚持立行立改,要求支部将整改措施纳入每季度专项工作推进范畴,每季度由党委职能部门对支部整改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对于需要党委统筹解决的突出问题,党委坚持“一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案”抓问题研究和工作落实。去年以来,党委已就支部联合组织设置、党建工作经费使用、二级支部书记职级待遇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逐条逐项破解工作难题,在全年工作要点中制定具体落实措施,以务实的作风,为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提供了保障。

三、效果与启示

一是推进党建责任制在基层深化落实。“六个一口清”工作机制是上飞公司各级党组织抓严抓实党建工作的新抓手,六个方面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体系,任何一个环节“不清”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缺位”。比较“六个一口清”工作机制实施前后,支部从按部就班落实党委部署,到主动思考、对标主线、制定具体措施、紧盯工作成效,落实责任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转变,主体意识得到了更深的强化。

二是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六个一口清”工作机制是基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结合上飞公司实际中,形成的党建工作实践经验。在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使上飞公司各级党组织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运用指导实际工作,形成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应,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特别是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提供了示范案例。

三是健全严抓“三个基本”的载体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在国有企业落实落地,必须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党支部是最基层的党组织。上飞公司党委在推行“六个一口清”中,把目光聚焦支部,主体对准支部书记,在清措施、清载体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基础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四是做到支部工作见人见事见精神。各支部在做到“六个一口清”的过程中,以把支部打造成“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为目标,形成了有效的工作经验、健全的工作机制、明确了打造品牌的方向、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事迹和个人、集体,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组织自身的影响力、示范力和带动力。



江西万载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五个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十)


【背景】

江西省万载县是全国四大花炮主产区之一,花炮企业近400家,配套企业近200家,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招商引企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其它企业逐渐增多。万载县面临着企业用工量大、招进难、留住更难,一些企业、职工劳动纠纷、矛盾时有出现的两大难题,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复杂,广大职工尤其是新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依然突出。

2012年以来,万载县委高度重视,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并在全县非公企业逐步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积极引导广大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法途径,有效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万载县非公党建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模式被中央组织部、国家人社部列为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2016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介了万载县非公党建引领破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难题的做法。7月,万载县非公党建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做法】

一是思想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尤其是涉及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工资增长,直接关系到企业主的经济效益。对此,少数企业主存在着思想障碍。万载县采取三项措施:首先,召开企业主动员大会,讲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意义,举办学习班、座谈会,组织企业主现场参观、询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实现“雇主为员,职工爱厂”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以现身说法和实际效果,转变企业主的思想认识。其次,县委、政府制定了《万载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激励约束机制》,以过硬的措施,增强企业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组织企业党组织和董事会双向互动,集中开展理论学习或联合会议,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党务工作者和职工群众加强劳动人事方面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劳动人事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

二是服务引领。坚持“以服务换信任”,把关爱党员、职工作为党建引领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工作有激励。在非公企业党员、职工中开展“三培两定”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推荐为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军人才,为党员定岗位、定责任,明确企业选拔中层干部原则上要从党员中产生。近年,在非公企业中深入开展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十佳”青年评选活动,选树了20名创业创新典型,进行事迹宣传和隆重表彰,形成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一些非公企业还发放了一定的党员补贴。千年食品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就坚持为党员每月发放50元补贴。每当企业有重大任务,党员主动站出来组成“突击队”,不要企业的加班工资,义务为企业清扫场所、搬运货物、生产食品。困难有帮扶。坚持党建带工会、共青团、妇联建设,围绕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积极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组织600多名机关党员与生活困难党员、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630多个。2016年5月,金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名困难职工住院花费5000多元,除医保报销外还需2000元,工业园区和公司分别送给他1000元,帮他解决了困难。这件事在园区和公司反响很大,让职工普遍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权利有保障。在非公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企业职工提供关系接转、证件代办、就业登记等服务;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员职工辞退申报制度,企业要辞退党员职工,必须由服务中心把关,然后报工业园区党委审核;建立了党员职工优先录用、优先培训、优先使用“三优先”制度,切实增强党员职工的荣誉感。实行了“五必谈四必访”,即在职工岗位变动、受到批评或奖励、遇到困难、与人发生矛盾、提干或入党时必谈;在职工家庭有纠纷、生病住院、生活有困难、家有丧事时必访,引导企业真心关爱职工,特别是对新一代农民工的关怀。

三是发展引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着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协调关系,整合力量,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打造技能提升平台。采取学习培训、专题报告、技能比武等方法,帮助非公企业党员职工增强业务素质能力。2016年4月,全县举办了2期劳动技能大赛,设立了供水管道安装、叉车装运和餐饮食雕等20个项目,点燃了党员职工的竞技热情。进一步健全了党员、职工学习培训考核奖励制度,到井冈山、韶山、本县仙源等地进行红色主题实践教育,开展“学习日”、“学习周”系列读书活动,将党员、职工的党性煅炼、工作创新与学习创优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沟通联系平台。通过开展企业文体活动、设立文化墙、新建文体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创新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举办职工文化周和文体节活动,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帮助企业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进一步将企业发展文化与党建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每年“七一”,全县举办系列非公企业党建主题活动,由非公企业党员职工自编自演节目,集中展示我县非公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成果。打造绩效管理平台。按照“双强六好”要求,扎实创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积极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攻坚队和党员小分队等做法,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千年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围绕发挥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发展,精心设计了12个党员先锋岗、10个党员责任区,组织开展党员生产能手、党员科技标兵、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等活动。党支部书记周杰说,就是要让老总觉得抓了党建与不抓党建不一样。2016年,周杰被推选为江西省第十四届党代表。

四是制度引领。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推动非公企业建章立制,破解难题,营造企业和谐的内部环境。推动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企业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用工行为。第一批10家创建企业职工905名,续签、新签劳动合同900人,签订率99.4%,较往年增加11.6%。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行业商会精英、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主、职工代表,举办工资集体协商恳谈会,形成初步意见。同时,支持工会依法开展要约行动,督促企业依法集体协商,自觉履行集体合同。根据企业资产值、经济效益、经营特点等状况,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劳动指标、劳动质量、劳动保障等协商项目要求,与企业董事会(厂务会)依法平等协商,然后将初步协商意见书面公布,广泛收集职工意见建议,意见一致后正式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并报县总工会和劳动监察部门备案,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兑现。推动落实职工社会保障制度。职工缴交社保,企业自然增加经济支出,部分企业因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经济压力大。万载县根据状况,在职工缴纳社保的问题上深入调查研究,依据各企业经营和效益状况、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即在缴交基数上适当下调或在企业和职工缴交比例上作适当调节,待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后再作调整,既解决了职工应保尽保,又解决了企业方的暂时困难。一些企业社会保险比率达到98.1%,提高了25.1个百分点,尤其是融城建材公司社会保险缴交率较去年增长100%;大部分企业都为职工参加了“团体互助保险”。推动健全劳动关系各项机制。完善了厂务会、董事会、职工(职代)会“三方”运转机制,加强劳动关系沟通协调,经过多年运转,协调解决了职工休假休息、劳动安全卫生、工资支付保障等20多个重大事项。建立了蓝、黄、橙、红的四级企业欠薪预警、企业失业预警、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专设劳动关系协调员,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并在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做到了一般劳动争议、纠纷不出乡镇(厂)。推动强化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按程序向职工公开,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接受职工监督。坚持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事和监事制度,职工董事、监事享有同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有效地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是组织引领。万载县组建了县、乡、村三级帮扶链,既帮助非公企业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又维护了非公企业的和谐稳定。县一级重点搞好帮扶指导。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加大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全县共向329家企业派驻了329名党建工作指导员,38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挂点联系了一个非公企业,每个企业均有2个以上单位结对联系。明确健全党组织和党建带群团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带动群团组织做好协调利益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等工作。乡镇一级重点搞好场所标准化建设。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有关党委帮助全县所有非公企业党组织完善了党员活动室,配备必要的学习、活动设施,健全了各项党建工作制度,努力使非公企业党组织达到场所具备、制度健全、资料完整、活动经常的目标,并把标准化场所打造成全县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株潭镇党委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帮助企业建立了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党支部、党建微信群建设,在网上宣传党建知识、受理入党申请、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生活等,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建阵地,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维护企业和谐稳定。村一级重点搞好“村企联建”。按照“六个一”要求,即签订一份联建协议,组建一支联防队,选派一名联络员,定期进行一次走访,召开一个年度会议,找准一条发展经济路子,开展企业党组织和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企业参与扶贫助学、赈灾捐款、结对帮扶等公益事业,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治安维稳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全县共65个村级党组织与企业开展了共建活动,为企业解决了各类矛盾纠纷180多起,周边农村为企业输出富余劳动力15000多人,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

【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通过非公企业党建引领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扎实展开,企业生产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一批10家创建企业今年实现企业总值8.5708亿元,完成国家税收3742.3万元,同比增长28.6%和26.3%,创历史新高。

二是职工幸福指数得到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引领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不仅使企业增效,而且使职工得实惠,幸福指数明显增强。全县企业职工年工资收入平均增幅18.1%,其中睿峰环保公司人均达6万元,增幅在60%;职工福利增幅达41%,建坤化工厂建立了10万元帮扶基金,为困难职工解决了子女就学、重病住院医疗和生活保障。一些企业对职工婚庆、生日祝福,对生病住院领导亲自看望,每年春节前夕对退休职工和特困职工进行慰问,给予“家”的温暖。

三是职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引领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开展,一个“雇主爱职工,职工为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已经形成。企业、职工关系更加融合,团队精神更加增强,职工遵章守纪,文明做工的多了;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的多了,关心企业、爱我企业的多了,诚信劳动为企业多作贡献的多了,职工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探讨】

一是必须落实“领导抓”的工作机制。企业职工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保障、民主管理、制度机制建设都必须全面规范,要通过构建工作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各级党组织的重视问题,必须主动积极争取县委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做到非公党建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在县里有位子。必须拿出可行的具体办法,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列入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年度考核内容,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凝聚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是必须完善“一整套”的工作制度。非公企业党建引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有序推进,必须建立一系列构建工作机制,形成了完备的工作制度,把工作做细做实,万载县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制定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操作手册、验收标准》,并进行检查评价,工作衔接得当,才会有力有度有效。

三是必须建立“向前移”的招商洽约。在招商引资的问题上,万载县将“两个覆盖”、职工劳动合同、缴交社保、工资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劳动保障、休息休假、技能培训等主要劳动关系要素,列入招商引资企业洽谈签约内容,为党建引领和谐劳动关系打牢基础。这样,企业在“两个覆盖”问题上不仅跟进早,而且融入快,在招工问题上不仅招得进,而且留得住,促使企业发展快、效益好。



国电大渡河检修公司:“加减法”促党支部工作深度融入中心工作(之十一)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上指出:党支部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工作深度融入企业中心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是四川省、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唯一的专业性、区域性水电检修企业,承担着大渡河瀑布沟、大岗山等“五厂七站”近100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检修改造和对外水电检修市场拓展工作,高峰期同时进行15个、2136万千瓦机组检修,业务范围遍布云、贵、川、鄂、陕、新等近10个省区市,项目化、分散化、流动化的生产特点,给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党建工作等带来许多难题。检修公司党委以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探索党的建设深度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的方法途径,着力破解管理难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支部工作“加减法”。即:在班子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中做加法,提高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工作压力、生活负担、思想困惑等工作中做减法,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具体做法

(一)活用“加法”:注重班子力量的累加、组织建设的递加、党员示范的叠加

1.在班子力量上做累加,增强牵引能力

一是注重充实班子实力。创新“项目化党建”模式,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出台党支部工作责任清单,突出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中层管理人员抓党建的“一岗双责”。建立党支部委员联系党小组机制,推行支委委员轮流主持“三会”。在30岁以下党员中选拔党支部书记助理,发挥年轻党员思想活、点子多的优势,多元化开展支部工作。

二是注重发挥班子合力。推行生产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入和协同。完善检修作业项目小组制管理模式,党支部书记担任人员配置、技能培训等3个小组组长,深化党支部在生产中的作用。优化党支部绩效考评办法,将党支部工作与部门工作、中层干部绩效挂钩,增强管党治党积极性。推行部门协调会、办公会研究党建工作,激发班子集体智慧。

三是注重提升班子能力。开展两级干部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实施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每年必读2本管理书籍、选读3本管理书籍、完成40课时网络学习的“2+3+40”学习模式。建立“双诺双述双评”机制,推行党支部书记述职、问询、月度书面汇报、季度检查“书记答辩”模式,增强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主业”意识。分批选派党支部书记外出交流学习、调研取经,评选优秀调研成果并支持试点实施。

2.在组织建设上做递加,夯实管理基础

一是狠抓党建基础规范化。出台《“五好”党支部考核评比办法》《党支部建设实施细则》等16个党建管理制度,编写党支部书记工作手册、11类党建攻略,对党支部常规工作进行详细规范,形成党支部建设工作“指南”。出台党支部工作标准化手册,优化党支部工作流程。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汇编“一册一本三盒”党建台账管理要求,完善支部基础管理。

二是狠抓任务执行高效化。围绕党委年度重点工作,制订党支部年度任务分解表,推行党支部月度工作清单,改进政工计划布置方式,实施消缺式管理、菜单化考评。推行“红黄牌”制度,对管理薄弱、工作落后的党支部给予“亮牌”警告,并对支部班子进行诫勉谈话。制订党建工作“双提升”措施,结合中心工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三是狠抓机制建设长效化。建成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了组织管理、党员教育、思想汇报等的网络化,破解了党建工作管理难、活动开展难、检查考核难等问题。开展“标杆”党支部建设,深化“五好”党支部创建,推动“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在不同地域、不同项目条件下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中心工作的途径,打造精益型、科技型等5类特色党支部品牌。完善党员活动室功能,打造党支部工作开展的线下平台。

3.在党员示范上做叠加,激发干事热情

一是激发党员“想作为”的意识。将“道德讲堂”引入党员大会,强化党员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勤学苦练、岗位成才。开展“兑现一项承诺、承办一件实事、联系一名职工、提出一条建议、弥补一块短板”党员“五个一”活动,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内部网站开辟“检修英雄谱”“党员风采录”等宣传专栏,每年选树“最美检修人”,开展“时代先锋、身边楷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活动,提升党员荣誉感、自豪感。

二是丰富党员“有作为”的平台。开展“党员品牌”“旗手党员”创建活动,以党员的名字命名检修项目,激发党员精益求精、创新创效精神。发挥“首席师”的传帮带作用,借助技术党课、党员“夜课堂”等教育模式大力开展培训,每年评选“最佳培训实践项目”,引导党员施展才能。针对检修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鼓励党员围绕典型重复缺陷、智慧检修、技术难题等开展攻关,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三是营造“敢作为”的氛围。组织以党员身边无违章、无质量返工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承诺”签名活动,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等主题活动,强化党员的担当意识。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梦之队”,攻克急难险重任务,推进检修进度。注重从优秀党员中选拔干部,探索建立把最优秀的党员选拔到党支部书记岗位机制,把党支部书记岗位作为选拔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台阶,激发党员进取意识。

(二)巧用“减法”:注重工作减负、生活减困、精神减压

1.密切现场服务,在工作上减负

一是优化工期进度。针对检修工作范围广、周期长、任务重、管理难的特点,党支部结合生产计划,打破班组、工种界限,统筹协调人员,构筑推进生产和职工休整的坚实屏障。在高强度、长期作战的检修项目中,党支部采取两班三倒轮番作战、限时连续作战、强制休息等方式,积极做好现场休整,保持职工的旺盛斗志。

二是细化后勤保障。出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细则》,明确党支部“双服务双提升”的主要任务,把支部工作重心转到服务现场生产、服务职工群众上来,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三保一争”“一活动三管控”检修期劳动竞赛等为载体,推进现场服务落到实处。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后勤服务小组,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及时解决现场吃住行问题。

三是深化机关服务。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在生产现场设置服务办公室,加强安全监察、技术支持、物资保障等工作,全力服务现场检修。机关党支部开展“检修期职能服务季”活动,每周至少去现场1次,开展报账、休假、公寓维修等服务工作。在机关党支部组建“服务职工110”志愿者服务队,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和管理办法,减少前线冲锋时的后顾之忧。

2.落实惠民工程,在生活上减困

一是充实惠民“清单”。党支部积极搭建倾听职工心声的交流平台,主动询问了解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在职工中征集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的意见建议,汇总形成惠民工程计划,使惠民工程最大程度接地气、聚人气。结合企业实际和工作进度,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提高职工幸福指数。

二是落实惠民“账单”。定期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常送关怀”和检修期慰问、生病住院职工看望,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通过走访、问卷调查,排查困难职工情况,细化困难等级标准,实现精准化帮扶。优化合理化建议活动,将合理化建议活动由一年1次改为每半年1次,发挥党员、职工建议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三是拓宽惠民“菜单”。开展“一封家书寄恩情”活动,让远在后方的职工家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向高考“金榜题名”职工子女、结婚青年职工送祝福,加大关怀力度。深化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深入开展“检修伴我成长”“芳耀检修”“女职工素质工程”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职工的荣誉感。

3.做好沟通疏导,在精神上减压

一是建立思想动态分级机制。推行职工思想动态分级管理机制,党支部在班组建立信息采集点,设1名信息收集员,根据职工思想问题的影响程度,分绿、黄、红3个层次进行管理,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出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14条措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了职工思想动态稳定。

二是建立干部群众沟通机制。推行重大、关键、重要作业领导干部到现场制度,改进工作作风。推行两级干部与职工每月1次谈心谈话制度,通过“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化解党员、职工思想矛盾。开好班前会,密切关注现场职工的思想波动,做到不带着情绪和思想包袱作业,避免安全风险。

三是建立职工心理调适机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阳光心态与职业素养等讲座,开展“21天不抱怨”“阳光微笑”等主题活动,搭建快乐平台。以文化活动为推手,连续11年开展“检修杯”汛期系列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党支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短平快”的文娱活动,活跃现场气氛,舒缓职工压力。

三、实施效果

一是组织建设更有活力。通过健全党支部组织体系、优化党支部考评体系、强化党支部工作管控,完善了项目化党建模式,彰显了党建工作特色。如:建成智慧党建云以后,利用手机即能实现党支部工作动态化监管和远程化考评,破解了点多面广战线长制约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建设经验得到四川省国资委好评。又如:成立文秘协会,形成3个文秘小组分别指导党支部的“3+3”宣传格局,其做法被中电联水电分会推广。

二是企业管理更有引力。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等行政工作作为党支部“工作业绩”的考核内容,引入对标管理理念进行落实,确保了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如:将电力生产“设备缺陷管控”“安全管控”“现场管控”三个对标模型纳入“五好”党支部考评体系中,同时推进了党建工作和企业中心工作,创造了连续安全天数跨越2300天的新记录,荣获“四川省电力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三是发展建设更有动力。党支部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党建工作实践载体,提升了党支部对企业中心工作的结合度、保障度和贡献度,较好解决了党建工作淡化、虚化难题。例如在2015~2016年度检修中,党支部开展“党员承诺亮身份”活动,成立核心技术组、攻坚克难组、科研成果组3个组,圆满完成了“五厂七站”30台机组、25台主变、15条线路、37套溢洪设施的检修任务,增容改造机组提前21天完工,成功处理了38项典型重复缺陷,修后设备一次启动成功,检修质量明显提升。

四是提质增效更有合力。提质增效是检修公司2016年重点工作,党支部在提质增效工作中,参与管控效能等5个工作小组,组织党员骨干开展状态检修试点、智慧检修建设等工作,在“重细节、找问题、强管理”“双增双节”专项活动中发挥组织、动员、协调作用,增强了全员经营意识。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增加了大岗山、枕头坝2个电站检修,猴子岩、沙坪2个电站检修筹建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仍较2015年减少14.06万元,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五是党员示范更有张力。党支部积极落实“党员示范工程”,加大党员队伍建设力度,党员在工作中做出了显著贡献。如:成立党员技术攻坚组编写《水轮发电机组智慧检修标准》,成为水电行业首个智慧检修标准。成立党员“梦之队”开展增容改造任务突击,创造了一个检修期同时完成2台机组增容改造的国内水电检修先河,每年新增发电效益2000余万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职工群众的广泛认可,2016年检修公司评比表彰的12名“最美检修人”,清一色是共产党员。

四、启示和思考

一是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是抓好抓实党支部工作深度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的关键,只有制度完备、机制健全,抓党支部工作才能有标准、有规范、有章法,党支部书记干工作才有方向、有指导、有底气。

二是要找准载体、抓好结合。党支部工作容易给人虚化的感觉,要仔细分析企业发展的兴奋点、职工队伍的关注点,有效找准实践载体,找到融入生产工作的着力点和聚焦点,针对性的谋划工作、制定措施,才能不断释放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三是要注重特色、探索创新。检修公司项目遍布国内近10个省区市,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不同环境,党建工作的方法、举措也不同,只有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尊重当地人文特点,寻找符合党支部的新思路、新举措,才能有效推动党支部建设,不断化解前进中的难题。

推荐访问:党建 调研 思考 【调研思考】党建综合创新文章11篇
上一篇:【方案】x区交通运输局机关委员会关于开展“党建+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下一篇:【经验】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助力大国重器建设——国企党建经验交流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