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4篇(2023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7 19:10: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一是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留守儿童均“十分想念父母亲”,但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是家常便饭。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4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4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1

一是亲情缺失,性格叛逆。

留守儿童均“十分想念父母亲”,但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是家常便饭。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如有一初三学生,父母离异,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寄住在伯父家。该生抽烟、喝酒成瘾,沉迷网络,性格暴燥,经常聚众打架斗殴,上课时随意进出教室,为所欲为,老师对其批评教育,他顶撞威胁。像这样的学生,学校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无能为力。

二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总是以金钱来弥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如一个初一女生,今年才14岁,但抽烟、喝酒、赶时髦,上个月从家里拿走200元,到县城做了头发,发型怪异,根本不听老师劝解,据老师反映,她经常作文不动笔,写情书却很专业,从网上抄摘下来的情书就有厚厚的一本。这样的学生确实令老师束手无策。

三是不爱学习,不守规章。

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留守儿童,不爱学习、不守规章,长期寻衅滋事,同学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学生之间打架,动不动就是铁棍、砍刀。袁家铺中学有两个初三女生与同学发生口角,纠集十几个同学哥们手持铁棍,课间在校园内打架,将一女生额头砸开六厘米宽的口子。事后,学校调查,她们拒不承认,说是不小心摔的,经班主任反复盘问,才说出实情。

四是管理空档,早恋成风。

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寻求亲情,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管理空档,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早恋成风。某中学二年级一男生和一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奶奶照管。开学不久,男生的奶奶来学校反映,称有一女生经常留宿他家,不听劝阻,同时男生威胁其奶奶不许说出去,否则他们将离家出走,留宿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男生的奶奶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来求助学校。

五是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如2009年暑假期间,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中学的留守学生周某,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中,溺水身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选题依据(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我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 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留守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选题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已有的研究和不足)

由于国情差异,国外的留守儿童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国 外对于留守儿童的课题研究几乎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但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全国妇联2008年初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对留守儿童的上学率作了一个统计,充分肯定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上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三、选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

(1)研究目标:

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状况,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分析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探

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地依据,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2)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及学习的调查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调查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5、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3)研究中拟突破的难点

留守儿童的数量大,范围广,因此小部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难以具有普遍性。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复杂,只有控制好无关变量才能使调查研究就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中可供参考的课题研究成果较少。

四、选题创新点

留守儿童现状,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的问题。

五、选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从而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

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各区一些具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

儿童基本情况。、教育实验法: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系统分析法:通过收集的资料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

原因。、经验总结法:运用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和手段。

六、选题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第二阶段:撰写开题报告

(3)第三阶段:收集资料,拟定大纲,完成初稿

(4)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定稿、答辩

七、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 .com 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5,(7).

[4]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6]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7]彭金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8]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3).

[9]赵红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教学.2007.(7月下旬刊)

[10]向东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3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

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

名:薛天骄 学

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 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 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1、 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

2、 学习成绩差

3、 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严重

二、 因素分析

(一) 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1、 溺爱式教育

2、 粗暴式教育

3、 放任自由式教育

4、 留守儿童无归宿感

(二) 学校教育方面因素

1、 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

2、 教师心理因素

3、 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的因素

(三) 社会方面的因素

1、 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 应对策略

(一) 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二) 正确引导家庭教育

(三) 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教学问题

(四) 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五) 结对子、传递爱心

(六)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摘 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而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 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5 根据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1)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2)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3)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 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 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 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教育制度与相关政策法规是重要保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我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最后,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 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建立、完善社会层面与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 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代理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培文

《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 [2] 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 [3] 常青。 《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 [4] 徐群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5] 王璠。 《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4

1 情感教育严重缺失

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缺失问题是指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与父母或父母的中的一方生活、沟通,造成情感上的失落、亲情感缺失严重,使孩子在情感上产生情感饥渴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抑郁、孤僻好斗等不良心理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2 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也令人担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致使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成绩在60-70分的占15%,不及格占7%,二者共占22%,成绩在80分以上占15%;非留守儿童成绩在60-70分的占6%,不及格的占2%,二者共占8%,成绩在80分以上占26%。

一是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调查表明,文化程度在小学和文盲的分别占43%、22.4%,合计占65.7%。代沟使他们与孩子很难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二是监护人不知道如何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特别是新课改以来,许多知识是监护人所没学过的,更不知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问孩子有没有作业、作业做完了吗?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无从指导。

三是教师不堪重负,很难适应留守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教师也表示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3 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4 道德行为失范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长期的关爱和管教,加上临时监护人在道德品行上缺少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就让留守儿童很容易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道德品行上的问题,走上犯罪的歧途!

推荐访问:儿童教育 留守 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答辩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上一篇:田园里的那些事作文5篇
下一篇:2023年度学生习作作文优秀9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