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全文)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6-26 09:2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老子有感(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读老子有感(全文)

读老子有感3篇

读老子有感篇1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近日得读《老子他说》一书,因时间关系,仅读一遍,恐不得其精髓,虽认为它类似于随谈,文章散且无序,但浅显和随意笔法使人读起来不像文言文那样令人费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和他的著作《老子他说》,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亦影响至深。

  《老子他说》的绪论中就首先谈及老子以及老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当今人们对老子文化研究的不同。现在研究老子的学者遍布全球,但是有些论点不免拾人牙慧。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能洋洋洒洒地出一本厚厚的书。“道可道,非常道”在我肤浅的理解中,就是道理和规律等一些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让我觉得,像我们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不要总把理论挂在嘴边,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其实,人要学会一个字——“沉”,不沉难以深。有点儿想法就说出来,难免显得肤浅,有时亦会言多必失,就像美酒一样,越深藏越香,不深藏怎么能像美酒一样发酵酿香?人和酒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我对上文这段话有两种理解,首先我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瓶颈和问题时,不要苦恼郁闷,因为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大部分人觉得问题棘手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必将看到希望的信念,因为凡是失望和绝望的地方必有希望。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苦闷,不要忧郁暴躁,因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它,只是现在的方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状况。

  其次,我对这句话的另一个理解就是不要被世俗套牢、束缚,学会创新和另辟蹊径。先从修道方面来讲,无论后世哪个宗教,或者教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标准。殊不知变生于定,互相依存。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得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说在学习中,可以总结前辈的经验,但不可没有创新地全盘接收。当所有人说这个方法或者方案好的时候,不要以为找到了好的方法,因为它不一定还有它的不妥之处,如果可以就再去寻找更好的办法。如果不能替代它,就必须要完善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中国整个文化的根脉。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所处的文化大氛围就这一个字。知“道”且行“术”便能久立长存。

读老子有感篇2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老师带领我们梳理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社会思想发展史,给我们展示与讲解了我国古代名家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老子,孔子等我国著名思想家的魅力,领略了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下面对我本次课程所学习的几个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加以梳理总结。

孔子

1,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对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先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2,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他还提出低一层次的“忠恕”的理论来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3,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严重地威胁着旧有地统治和社会秩序。孔子看到了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据:“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4,孔子认为“信”是维系社会群体生活秩序和谐运行的关键。他所提倡的“信”是一种人世之信,不是超世的宗教之信。孔子社会思想虽与宗教社会思想都同样重视信的社会整合功能,但孔子却没有一般宗教轻视、贬低世俗社会物质生活的倾向,也没有厌弃人世而力图逃离世俗社会生活的想法,孔子的社会思想,始终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教训,而不是出世的宗教。孔子社会思想的这一本质性特点,成为其后两千多年儒家社会思想的共同本质和基础。

5,孔子论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1)天下为公,社会财富是各成员共同享受的。(2)社会中有自然而合理的社会分工,每个成员都能各得其所。(3)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和谐的。(4)公共事业由大家办理,社会成员选举为大家所信赖的贤能者为全社会服务。(5)由于人们的和谐平等和互爱,社会秩序非常稳定,没有犯罪和战乱。

6,孔子论述的小康社会的特征:(1)天下为家,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人们的劳动目的也是为了自己享受成果(2)人们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社会中存在着等级秩序,因而会有纷争,战乱出现。(3)为了整合社会组织秩序,解决社会冲突,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即“礼”。(4)有杰出人物的出现来管理社会秩序。

孔子以礼作为自己社会规范思想理论,礼看似是对人加以限制,造成分别,其实作用在于调和人与人的关系,使相通和如一体。“礼乐”并举,“诗礼”并称,“礼”代表了规范性、道德性的一面,“诗”与“乐”则代表了整合性、艺术性的一面,孔子强调规范性与整合性兼顾,道德与艺术合一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世的儒学,尤其是自宋代以后,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这种泛道德主义又常与政治相结合。“道德的绝对化易流于自以为是的意气用事,道德的政治化则沦为意识形态,以道德的名义迫害异己。二者之病都在于不宽容,不宽容是由于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没有调和的余地。”[⑧]后世儒学则走向了刚毅一路。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克己”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信赖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社会思想始终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教训,强调“信”是维系社会是群体生活秩序和谐运行的关键。

老子

1,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农村社区,整个社区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的生活是很富足的。没有等级和剥削,人们都安居乐业,满足于现状。各个小社区的人都和平相处,没有人口的流动。小国寡民的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争夺民众的政策和兼并战争而发的,也表现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消极避退的心理状态。

2,老子对社会发展持冷静反思的态度,并善于分析本源。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与发展看作是人类破坏了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

3,老子认为,要整合社会就必须抛弃现有的所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作为整合社会的操作性方案,他认为一是要自愚并愚民,二是要无为,三是要少思寡欲而常知足。老子的处世态度,是强调要“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社会整合方案,还是处事方法,都须有修养方法的配合,其修养方法可以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

4,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他是中国第一个论证剥削压迫不合理的思想家。综观老子的思想,可见他观察社会是很深刻的,他提出的各项设计方案都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因此,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和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发生深刻的影响。老子其人被后来出现的道教推崇为祖师。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我国社会思想的精华,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也有了巨大的收获,自身思想也有了很大提高。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极大的帮助。

读老子有感篇3


心得体会:读《老子》有感(最新)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



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



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X。

心得体会:学“老子”,过水样人生——《老子》读后感(最新)

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拿起《老子》这本书,从“道可道、非常道”开始,一字一句再读。越读越觉得少了年少时的生涩,多了不惑之年的恬淡,越读越觉得5000余言的老子的博大精深,越读越增加了对81章道德经的崇敬之情。文约而意长,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老子》又名《道德经》,书分《道经》和《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



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后世许多古今中外名人对此书都极为推崇,给予很高的评价。再读《老子》,最钟情于对水的描写,最钦佩水的精神,最痴迷于水样的人生。因此,我认为学习老子的精华,就要学习书中的水的精神,走水样人生。
一是读《老子》要学水之至善。所谓“上善若水”。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而且水对待万物众生皆平等,努力去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老子之水让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在做人做事各个方面,要努力做到以善为本,平等待人;
更要精进学业、奋发有为,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是读《老子》要学水之不争。“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当今渐趋特质化的社会中,在这个逐渐功利化的世界,不争是何其之难,无欲又是如此之不可及。看看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的成绩单,那么多高官为了名利、金钱、美色而散失党性、散失人格,丢掉底线、踩了红线,落得个臭名昭著、遗臭万年。要学老子之水的谦虚、低调,处洼地而不争,滋润万物不居功、养育万育不主宰、默默



奉献不知倦。所以我们要静心守法做事,少想一些功名利禄,多做一些实事好事,常思水之不争之美德,过程中尽力把事情做好,对结果不要太强求。
三是读《老子》要学水之包容。“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水可聚可离,随缘而用,随圆即圆,随方见方。水的包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做人做事也同样要学习水的包容性,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不能冥顽不灵,也不要墨守成规,要海纳百川、灵活处理。
四是读《老子》要学水之坚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滴可以穿石,靠的是什么,就是水的毫不畏惧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诚之至。从水道看人道,做人做事亦要以此为道,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则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难关不能攻克,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




推荐访问:有感 老子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2000字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图形谱设计和运用
下一篇:2022年在全镇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会上讲话【精选推荐】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