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方法与策略(2022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20:4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融合课程方法与策略(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融合课程方法与策略(2022年)

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4篇

【篇1】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复习资料四

第一编 教学策略概观

序言

1.《学会生存》一书认为“策略”的概念包括哪三个观点?①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②估计到在事物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偶然事件;
③具有面对这种偶然事件并加以控制的意志。

2.教学策略具有哪三个特点?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

3.策略的目的是什么?要把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并根据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决定需要采取的行动。

第一章 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一、从“教学”的概念说起

1.教学的要义有哪些?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②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我国学者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揭示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①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志;
②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
③采用易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加涅·布里格斯等)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2.教学策略具有哪些特征?①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
②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③教学策略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④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着怎样的关系?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教学模式的特点: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相对稳定性。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属于较低层次。

(作为简答题,在前面加上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概念。)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的支配。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一、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什么作用?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不同的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

“表现性目标”取向,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1.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①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
②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
③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
④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
⑤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⑥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

1.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怎样的策略思想?

①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
②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③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④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⑤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认为的教育系统的改革面临的障碍有哪些?①物质的障碍,表现为缺乏资源的设备;
②行政管理的障碍,体现在规章制度不严和议事程序繁琐上;
③哲学的障碍,表现为人们对理想的目的和目标持不同的观点;
④心理的障碍,表现在改革参与者对待改革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上。

一、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在关注重点上有何不同?①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
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实现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目标合理,但如果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②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
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

③有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
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①“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②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
③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④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2.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哪些发展?(P27)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学校教学需要树立哪些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
②课程是经验;
③教材是范例;
④教室是实验室;
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⑥教师即研究者;
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⑴ 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⑵ 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P32~P37)

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实际变化。学校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有:①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参数”太大;
②原有教学的“超稳定结构”太强;
③课程实施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④教师学生的“新经验积累”太少;
⑤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太慢。在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可采用以下的策略思想:①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
②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
③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
④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
⑤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

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订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果,仅依据一个设计很好的课程计划是不够的,它必须介入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中去,研究并帮助教师分析影响教学决策的各种因素,把课程理念真正地渗透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采纳者,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⑶ 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P37~P46)

①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不限于“忠实取向”,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
拓宽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内容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生活领域、经验与体验也属于课程内容;
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从而富集课程资源。

②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把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的策略: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
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
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④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
积文化为品格。

⑤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在操作上要关注以下问题: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
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二编 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

序言

1.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的内容是怎样的?在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生成的经验。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所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

2.在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中教学策略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哪些?

①材料信息。课程内容中的事实、例证、概念、原理和规律。

②结构信息。课程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包括横向的交汇与沟通、纵向的孕伏与延伸。

③方法信息。习得课程内容所必需的方法、思路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有哪些?⑴ 预热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预热化)。通常的做法有四种:①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经引新知;
②指导学生自学;
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
④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⑵ 生活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⑶问题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⑷操作化策略(课程内容的操作化);
结构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五章 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1.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哪三类?①实在情境: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
②图像情境:以画面形式出现的形象、事件和活动;
③符号情境:口头、书面与体态语言显示的意义。

2.情境的牲有哪些?①直观性:感性因素比较丰富;
②典型性:内部蕴含主题;
③稳定性:可以反复感知。

3.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①富集课程资源,如: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以教材为基点发展与再生教材等;
②获取替代经验,如:借图画想像,借音乐想像,借影视想像等;
③促使感同身受,如:让学生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流、对话、作文
④提供学习诱因,如:展示学生见过的物,说学生经历过的事,表演学生学过的课文中情景,看学生参与过的图片、录像等;
⑤运用模拟情境,如:让学生当解说员、导游、推销员等。

第六章 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1.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因素?

①显性情感因素;
②隐性情感因素;
③悟性情感因素;
④中性情感因素。

2.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一般采用哪些策略?①展示情感策略;
②发掘情感策略;
③诱导情感策略;
④赋予情感策略;
⑤调节情感策略。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什么是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标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哪几类?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这就是:①实践活动;
②符号活动;
③综合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的具体展开方式从哪些方面入手?①开放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②在参与中学习(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参与争论、参与操作、参与实践……);
③综合学习(拓展加深、解决具有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学科相互渗透……);
④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实验、长期观察……);
⑤课程整合(数学课中有语文味、美术课中有体育味……)。

第三编 教学策略述要

序言

1.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①内容型;
②形式型;
③方法型;
④综合型。

2.本书作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②组织与呈现教材的策略;
③师生互动的策略;
④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⑤课堂管理与调控的策略;
⑥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

※第八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①目标策略;
②成就策略;
③情境策略;
④变化策略;
⑤调节策略。

2.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念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①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个“系统”,要协调各种动因,寻求促进学习的综合、整体效应。②学习中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是统一不可分的,要注意通过强化认识活动本身去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③学习动因与学习行为及其效果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双向的联系,要注意学习效果、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④学习的动机是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设计。⑤学习动因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联系,要注意对多种多样的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加以调节和利用。

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⑴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列举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等。⑵设置逼迫目标的适当阶梯。通过降低要求、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等点滴积累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级而上。

⑶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将目标分解为一件件具体事情,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做事中实现目标。

⑷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性在“最近发展区”上诱导出“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预期;
根据学生的进步和预期实现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预期。

3.运用“成就策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⑴创造成功机会。创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为最好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强化优点、树立自信等。

⑵学会赏识学生。说说违心的话也无妨,嘴上常带赞赏,话语常带激励等。

⑶利用优势转移。用学生的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用优点带动缺点的改正,“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⑷提供替代经验。给学生树立适合于他的、乐于接受的榜样,营造“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文化,不断通报进步情况等。

4.情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①促进迁移;
②真实学习;
③主体性的建构。

5.情境教学中应有的关键点是什么?①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
②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
③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6.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

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

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
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
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
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7.什么是变化策略?(P133)

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等来实现的。

8.教学中可在哪些方面运用变化策略?⑴科学安排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安排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刺激因素的效用,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的模式。如:利用乐曲、朗诵、画面营造教学氛围。

⑵注意活动方式变化(活动方式方面)。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演示、读书等)和方式(如游戏、操作、表演、模拟、说唱等)的变化,有利于各种方法的方式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变单纯讲授为“活动中学”,用动作模拟课文描写的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

⑶变换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节奏方面)。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变换教学活动的节奏,尽量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铺垫、有推进、有高潮、有回旋、有余音”的教学变奏曲。

⑷增强教学审美情趣(教学侧重点方面)。抛弃枯燥乏味的教学程式,在审美化和情趣化上下功夫,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9.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
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
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

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
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
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名词解释:

⑴学习指导的策略: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⑵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转变目前在一些课程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⑷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受控学习”而言的。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⑸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

⑹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哪些?①学习方式的指导;
②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练习作业的指导。

3.内在于情境的学习指导的特征是什么?①第一,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这一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②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启迪、引导和指点,教师靠强烈的责任感、巨大的教学热忱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充满睿智与机敏的方式,带领、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③第三,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习得。通过学习学生应成为策略的学习者,成为知识、智慧、个性都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自己的终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指导自主学习要抓哪些环节?⑴明晰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清应该做什么,每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地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⑵“解放”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想像、抒发创意、释放潜能。

⑶具体要求。学习习得自主学习的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点,教师应当对学生怎样做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有效地把握、逐步地迁移。

⑷巧妙提示。教师善“导”充分地表现在巧妙的提示上,巧妙,应当是不着痕迹地提醒,不事张扬地启示,要言不烦地点到为止。

⑸循序渐进。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提供的各种可能,耐心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增强信心,勇于践履。

5.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什么?

①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②建构知识;
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对探究学习的指导通过什么去实现?通过探究教学去实现。

6.在具体操作中,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⑴选好课题。适宜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程序性知识、个人化的内隐知识,而不是公共的、外显的陈述性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中的“实践的知识”最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

⑵提供支持。教师可通过认可学生学生的探究行为,鼓励学生尝试,精心组织和引导探究的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寻找可供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困惑,重视学生研究心得的交流与成果的展示评定等等,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支持。

⑶相机引导。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多作些点拨、建议和帮助的工作。

⑷提高素养。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应当从培养探究学习动机和习得探究技能入手,有步骤地使外显的行为转化成为内在的素养。

总结交流。鼓励和指导学生尽量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努力将他们迁移和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之中。

7.合作学习有哪些内涵?①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②合作学习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源;
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
④合作学习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总体而言,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8.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⑴适宜的内容。一些规律性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知识应当首选;
可以用不同事例、不同方法、从不同侧面去解决的课题,易于殊途同归、达成共识,也适合选用;
内容的构成容易分解为若干具体的任务,可通过协作努力共同完成的,也可以选取。总之,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能提供多种认知课题,兼容各式操作方法,给每个参与者的个性发展和特长表现留有余地,有助于求异与发散思维的发展。

⑵精心的组织。小组规模以2至6人为宜,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⑶必要的技能。合作学习的实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
合作技能又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学术性目标的同时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⑷恰当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型、讨论型、争论型、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等方法。

⑸相应的评价。重视小组自评和以团体成绩为标准的评价。

9.体验的三个重要特征是什么?①第一、体验的情感性:体验能产生情感,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
②第二,体验的意义性:体验中获得的领悟,能生发意义;
③体验的主体性:体验通过个体的亲身经历而获得独特的、个性化的主观感受和内心反应。

10.体验有哪三条途径?感知、活动、经历。

11.体验学习的指导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⑴切身感受;
⑵唤起情感;
⑶亲历过程;
⑷触发体悟;
⑸升华提高。

12.学习指导的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

①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是学习指导的前提和保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
②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焦点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智慧机制;
③学习心理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动力的保证,是学生学习的策略机制。

13.本书中的“学法”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⑴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这是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对学生完成课业各个环节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指导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小结等的具体方法。指导的方式有:制定课程、专题辅导、课内渗透、相互交流、自我总结等。

⑵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这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心智活动的方式。其一是让学生掌握一般智力活动的方法,如观察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想像与创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等等;
其二是习得各种心智活动技能,如阅读、运算、解题、作文等。指导方式主要是结合各科学习有机渗透、点拨或进行训练,也可采用专题辅导、相互交流、自我总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

⑶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在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如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进度等。指导的方式应以个别辅导和自我教育为主,不排除必要的集体指导。

14.学习策略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学习策略的三大要素是: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
学习的调控处于“中介”的地位;
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深层机制。

15.学法指导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⑴促进具体操作向内有素养的转化;
⑵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
⑶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
⑷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
⑸强调统一要求与因要而异的结合。

16.学法指导在操作上一般可采用哪些方式?⑴直接型指导。具体作法有:①讲解式(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直接授予学生某种学法。在形式上在两种做法:一种是开设课程,另一种是举办讲座);
②规程式(把一些常规性完成课业的任务的方法,制订为《学习规程》,在教学中贯彻执行)。

⑵渗透型指导。常用的方式有:①归纳式(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个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
②点拨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拨学法);
③联结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某种新知识时,唤起他对同类旧知识的回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从而掌握学法的一种指导方法。)

⑶个别指导。具体方式有:①诊疗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治疗”,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施的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答辩法等);
②调适式(当学生采用的学法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者学生还未能习得适当的学习方法时,教师给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调适)③支持式。

⑷自悟型指导。具体形式有:①自我总结式;
②计划调控式;
③相互交流式。

17.新课程背景下的练习作业的功能有什么变化?①练习作业要从只强调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熟练的作用,走向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习得策略和方法,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练习作业要从只重视在教师指引下掌握和运用教材知识的基本能力,走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练习作业要从只注意课业任务的完成,走向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要使练习作业在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良个性品质以及主体精神和健康人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8.练习作业的类型有哪些?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

19.练习作业的形式有哪些?书面式、实作式、任务式、开放式、自定式。

20.练习作业的指导应注意些什么?

⑴重视练习之前的指导;
⑵注意各类题型的配置;
⑶建立练习作业的常规;
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⑸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十二章 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1.广义的教学工作可分为哪三种活动模式?①教学活动模式;
②评价活动模式;
③管理活动模式。

2.课堂管理包括哪些方面?①课堂纪律管理;
②课堂信息管理;
③课堂运行管理;
④课堂时间管理。

其中课堂纪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具有独特的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

3.课堂纪律管理有哪些功能?课堂纪律的管理的功能应体现在“全面育人”上,具体有以下功能:

①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②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④有助于形成道德责任感;
⑤稳定情绪、降低过度焦虑。

4.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追求以人为本;
②运用最小干预原理;
③多法并举;
④预防在先;
⑤因人而异。

5.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怎样追求以人为本?①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

②自控与他控相结合。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他控为辅;
以他控为始,实现自控为终。着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③指导与强制相结合。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

④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⑤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6.最小干扰原理中的四步反应计划是什么?斯莱文认为,当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预时,应该采用最简单的最小值的干预纠正违规行为。视情况逐步增大干预值,首先可以提供“情境帮助”;
如果“情境帮助”不见效,可以选择“温和反应”;
如果“温和反应”还不见效,可以采用“中等反应”;
如果“中等反应”仍不见效,才能采取“强烈反应”。

7.根据促使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哪几种类型?⑴教师促成的纪律;
⑵集体促成的纪律;
⑶任务促成的纪律;
⑷自我促成的纪律。

8.课堂纪律管理的操作要义有哪些?

①教师要积极介入;
②教师要重视课堂结构;
③发挥规范的作用;
④调节焦虑的水平;
⑤发挥示范的效应。

9.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积极介入的方法有哪些?①预防;
②提醒;
③暗示;
④幽默;
⑤褒贬;
⑥化解;
⑦激励;
⑧“舞台情境”。

10.在课堂纪律管理中如何发挥规范的作用?课堂学习的规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规范,风气、舆论等也是一种看不见的规范。在发挥规范的作用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复述常规;
②订立契约;
③舆论调节;
④风气感染;
⑤自我警策。

11.在课堂纪律管理中如何发挥示范效应?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遵守课堂纪律的模范,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表扬奖励等方法给各类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使他们找到合适的参照。对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加以肯定和支持。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一)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的是  [ B ] A.教学理论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法
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A ]
A.学生发展为本   B.科学与人文交融   C.回归生活世界   D.民主化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要做到  [ D ]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C.变“教书” 为“铸魂” D.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4.下面关于课程内容包含的主要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材料信息②结构信息 ③方法信息 ④知识信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属于[ C ] A.图像情境B生活情境 C.实在情景D.符号情境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中,配录像画面朗读课文是[ D ] A.发掘情感 B.诱导情感 C.赋予情感 D.展示情感
7.下面关于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的类型,错误的是[ C ] A.实践活动B.符号活动   C.学习活动 D.综合活动
8.下面关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运用成就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①创造成功机会  ②学会赏识学生③利用优势转移 ④提供替代经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 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 D ] 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    C.情境策略D.变化策略

10.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 C ] A.问题研究策略B.活动展示策略C.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D.素材处理策略
11.下面属于置疑问难的意义的是 [ B ] A.创设冲突情境 B.引发思维活动 C.启动定向思考 D.鼓励发散思维
1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属于  [ B ] A.演示策略的意义 B.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C.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D.演示策略的功能
13.“相机引导”属于学生学习方式指导中的  [ C ] A.自主学习的指导B.合作学习的指导C.探究学习的指D.体验学习的指导14.下面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途径的是[ A ]①感知②活动③经历④提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学法指导的方式中,点拨式属于 [ B ] A.直接型指导 B.渗透型指导 C.个别型指导   D.自悟型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并改正错误。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 × )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

×)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 √)

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  (×)
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
②课程是经验;
③教材是范例
④教室是实验室;
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⑥教师即研究者;
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
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
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
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
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
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3.简述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
⑴了解学生实际;
⑵调适自我心态;
⑶研究讲授的内容;
⑷设计学生的活动;
增强语言的魅力。(每种要义要给予适当说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
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
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
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
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
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
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在每种做法中结合你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即可。)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二)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关于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错误的是 [ C ] A.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B.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C.促进学生的发展 D.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2.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要做到  [ D ]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C.变“教书” 为“铸魂” D.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3.下面关于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的做法,正确的是 [ B ]①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  ②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  ③化知识为智慧 ④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  [ A ]
A.预热化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问题化策略     D.结构化策略
5.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借影视想像是 [ B ]
A.富集课程资源   B.获取替代经验   C.促使感同身受   D.提供学习诱因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中,讲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名人的故事是  [ A ] A.发掘情感 B.诱导情感C.赋予情感 D.展示情感
7.在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方式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 [ D ] A.开放课堂      B.在参与中学 C.综合学习  D.探索研究
8.“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 C ] 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D.变化策略
9.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 [ C ] A.知识载体B.话题C.文化中介  D.谈资
10.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采用  [ D ] A.组织学生的表象   B.联系学生的经验   C.推动学生的参与   D.启发式
11.“接触真实问题”属于 [ C ]
A.置疑问难的意义  B.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C.置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  D.置疑问难的功能
12.下面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错误的是[ D ]
A.学习方式的指导B.具体学法的指导C.练习作业的指导D.记忆方法的指导

13.全员互动合作是合作学习的 [ D ] A.基本动力  B.根本目标 C.基本品质 D.基本动力

14.下面关于“学法”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 A.完成课业的方法   B.智力活动的方法C.矫正的方法 D.调控学习活动的方法

1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班规属于  [ B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并改正错误。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教学方式。      ( ×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
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 × )
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3.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促使感同身受。        ( × )
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运用模拟情境。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策略因素。( ×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
5.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集中反映在成就动上。(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实施在以下一些基本要求: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简述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的角色。
①促进者的角色;
②组织者的角色;
③指导者的角色;
④合作者的角色;
⑤反思者的角色。
3.简述指导自主学习要抓哪些环节。
⑴明晰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清应该做什么,每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地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⑵“解放”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想像、抒发创意、释放潜能。
⑶具体要求。学习习得自主学习的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点,教师应当对学生怎样做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有效地把握、逐步地迁移。
⑷巧妙提示。教师善“导”充分地表现在巧妙的提示上,巧妙,应当是不着痕迹地提醒,不事张扬地启示,要言不烦地点到为止。
⑸循序渐进。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提供的各种可能,耐心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增强信心,勇于践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目的性:就交往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
②具有互为主体性:就交往主体来说,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
③具有“规定”性:就交往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
④具有计划性: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师生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①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
②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
③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真正的倾听和接纳对方。
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哈泰帕把互动分为“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是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常采用小组讨论、相互教学等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和发现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差异的见解,促进“节约思维”、深入思考与反观自身而获得创见。“垂直性互动”是指儿童同成人、教师或高手之间的一种互动,它是在教师传递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参与,“认知学徒制”、作为“脚手架”的互动,都属于这类互动。
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
⑸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地、共同体验、宽容悦纳。从理解的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
(在每种观点中结合你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即可。)

【篇2】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作者:李凌云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22期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许多父母常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划分,因此断送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视学习为畏途,实在可惜。如果家长对孩子们的游戏加以指导,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发现游戏中的智慧,就成为一项益智游戏。游戏益智与否,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游戏该怎么玩。益智游戏通常以游戏的形式锻炼了游戏者的脑、眼、手等,使人们获得身心健康,增强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益智游戏娱乐性也十分强,既好玩又耐玩。

        一、理论支撑是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的前期条件

        儿童时期人生的基础阶段是儿童时代,从出生一直到青少年时期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在不同时期也差异很大。选购合适的玩具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孩子的智力发育及体能发展的程度。例如孩子将一盒积木砌出图形,除了要用脑,还要有手的配合,这样通过益智游戏,训练并逐渐建立起孩子的手脚协调、手眼配合等身体机能;具有练习社交活动的作用,孩子在跟他们的同伴或父母玩益智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在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即使他们在合作或竞争中容易产生执拗和争吵,实际上他们正在发展合作精神和学习与人分享的心理,为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一定提高。

        二、找到融合的策略是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的重要因素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的策略是游戏中渗透课程内容,课程中生成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概念常被混淆,在许多场合,游戏成了完成各级;教学目标、按教师的意志和计划进行的活动,而教学原本承担的任务却悄悄地被游戏替代了。事实上,游戏和教学既不可替代又相得益彰,二者可以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教育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更为完善和生动,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灌输式”的教育,真正实现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整合。例如,在音乐游戏《兔子和狼》中,既能培养幼儿对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的感受美、表现美,又能培养幼儿勇敢、机智的良好品质,在蹦蹦跳跳的活动中,还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通过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让游戏活动成为孩子在主动参与活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和发展的一种途径,既促进了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又能让幼儿在想象和游戏的世界中自主创造、自由表达。

【篇3】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课程整合与核心素养的融合

青岛德县路小学 魏鹏

我一直有一点不明白的,课程为什么要整合,整合的目的是干嘛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课程间为什么要整合,既然要整合,当初干嘛要分开,难道说我们长久以来做的分学科教学时错的吗第二个:课程内为什么要整合,就是把前后的一些课合并起来讲,那既然你要合并,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编写,难道说教材的编写有问题,编者的意图和我们的教学有冲突吗

所以这么来说,我是充满了疑惑,带着无穷的问题来这里学习的。至少在这之前,我上课所用的整合,都是被迫的整合,都是因为上级领导要来听整合课,或者区里面要求整合,我才不得已而整合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主观上没有一点整合的意图。处于一种“要我整合”的状态。

我把自己的这些问题和疑惑,全都提了出来,并且和专家教授们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交流,又在咱们带头人班级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弄清楚了整合的前世今生,也终于清晰了整合的概念。

首先,课程整合,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很多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因此借助一些其他知识来充实课堂很有必要。整合不是说非要把语文和数学合起来,也不是艺术和体育非要在一起,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必要的才可以整合一下,达到最优效果。原来是什么学科,还是什么学科,还是那样上,只不过可以渗透一点其他知识,丰满我们的课堂。

再一个,是关于学科内整合的。数学学科内的整合,不是单纯的重新把几课合起来上,而是要根据需要,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我们其实就是作为教材的编者,对教材进行新的整合。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旧的观念始终是要作出改变的。但是我们所提到的改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推翻。这一点是我们在整合时要把握的原则。

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要整合之后,我才弄清楚自己在改革中的地位,实际上我们每一位作出整合的老师,都是一位编者,我们要站在一个课程编排者的高度上去看待这个问题,因此这个事情现在由要我去做,变成了我要去做。有了内驱力,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主动并且更有热情。

这次学习,我还了解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如何把核心素养和课程整合结合起来共同互相促进发展的话,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而这一切都是以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依托的,因此我们的课程整合,尤其是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更要首先从教师出发去探究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也许不久的将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更紧密融合,具有这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的内容,更是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篇4】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

周毛吉

【期刊名称】《才智》

【年(卷),期】2019(000)015

【摘要】初中政治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时期是相对比较特殊的时期,初中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初中生的法制思想教育,将法制思想的教育融入到政治课程之中,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从而为初中生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法制思想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以及法制思想与初中政治课程之间的联系,并对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总页数】1页(175)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制思想;融合与发展;策略

【作者】周毛吉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藏族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 [J], 秦立红

2.浅谈初中政治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策略 [J], 陈雪珍

3.小议将时事政治引入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和策略 [J], 齐吕

4.初中政治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渗透探究 [J], 彭学华

5.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J], 杨修明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融合 策略 课程 融合课程方法与策略 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融合课程的调整策略
上一篇:2022年公安局内勤辅警抗击疫情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2022年)
下一篇:科级党组班子“政治画像”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