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理课程思政几点思考(全文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30 09:4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地理课程思政几点思考(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对于地理课程思政几点思考(全文完整)

 

 关于地理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作

 者:

 蒯正聪

 作者简介:

 蒯正聪,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东校区(230041)。

 原发信息: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南京)2022 年第20222 期 第 21-26 页

 内容提要:

 初中地理课程承载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使命。地理教师在推进地理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树立地理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政教育作为地理学科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地理课程思政的能力,深度思考,深入挖掘,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全过程;挖掘地理课程思政的要素,找准目标,用好素材,走对路子,获得成效;把握地理课程思政的原则,坚守地理学科性,追求素养综合性。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初中地理/协同育人

 期刊名称: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2 年 07 期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渗透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

 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充分说明,初中地理课程承载着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使命;同时,也为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

  一、树立地理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的牢固树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思想保证。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融在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将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课程思政的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都需要教师树立牢固的课程思政理念。

  就地理学科而言,教师必须突破狭隘的地理课程知识教育观,牢固树立立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思政教育作为地理学科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地理学科,教师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使命和担当,凭借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自然观、社会观、文化观,实现对学生以思政为灵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所起到的思想引领、智慧启发、意志激励等积极影响。

  二、提升地理课程思政的能力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思政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推进课程思政,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创新责任和教育使命。

  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凝心聚力根本内核的位置日益凸显,如何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贯穿地理学科教育全过程,需要每一位地理教师深度思考。

  首先,不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任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科学的课程结构基础之上的。课程理念的牢固树立,不只是体现为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更体现为课程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遵循课程标准,系统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包含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是地理课程思政科学性的保证,也是课程思政理念贯彻的保证。课程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师层面来说,地理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要有与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结构相协调的整体安排,要有与地理学科特点相适切的机会把握,要有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步提升的一体追求,彰显课程设计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构建原则。

  其次,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具体来说,在地理学科内部,要着力构建思政教育元素与学科知识元素整合的教学单元,形成有机协同的地理课程思政范式。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审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主体觉悟的唤醒、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必须合乎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总体来说,地理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且多元的,其实质是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统位。面对这一不断发展的教育课题,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最后,不断提升课程评价能力。课程思政理念是否真正树立、课程思政是否有效实施,都需要课程评价予以判断。教师要将“思政表现”作为地理课程实施评价的重要内容,重视地理学科评价要素的多维性、评价途径的多元性、评价手段的综合性;突出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开放性,重视评价的个性化、差异化;实现教学过程的务实评价、活动实践的自主评价、学生进步的发展评价。

  三、挖掘地理课程思政的要素

  地理学科自然性和人文性交叉融合,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生成性,为地理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思政要素,有利于地理课程思政找准目标、用好素材、走对路子、获得成效。总体而言,初中地理课程思政要素包括哲学观念、爱国主义情感、生态文明理念、科学与人文精神、道德与法治观念等。

  (一)哲学观念

  地理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教育资源。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目所展示的地壳运动演化的知识,蕴含了事物变化和普遍联系的哲学内容。教学中,教师不妨重点围绕魏格纳大陆漂移猜想,引领学生寻

 找例证,进而从南美洲与非洲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的吻合性、两洲生物物种的相同性、生物化石的同源性、地质构造的相似性和吻合性等方面进行举证。这样的做法除了能训练学生严密的推理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念。该课教学中,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基础上建立的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是教学难点。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物理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对地壳板块构造和运动方式有基本认知。教师除了利用图示引导学生掌握地壳板块分布常识、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球海陆状况和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还可适时抓住哲学教育要素,从板块运动所形成的全球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中,发现地震发生、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规律,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防灾减灾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地理课程中,与哲学观念相关的要素还有很多。比如,地球形状与大小,物质观、宇宙观,地球公转与自转规律等教学内容,暗含了规律的客观性;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自然环境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等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哲学认知;从对初步涉及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的接触和思考中,学生也可以形成辩证唯物观、普遍联系观、质变量变观、否定发展观。

  总之,运用嵌入地理学科教学的哲学资性,促使学生形成朴素的哲学观念,能为学生推开一扇以科学目光探索地理知识乃至自然和社会的明净的窗,为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奠基。

  (二)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地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资源,浸润着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元素。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地理学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可依托基于自然和人文知识的国情教育。教师可以挖掘融入地理知识的国情、省情、市情、乡情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在相关内容的深度解读中,在地理课堂的有效学习中,在地理练习、地理实践的具体落实中,学生会对国情、省情、市情、乡情产生更真实的了解,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认识并思考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祖国发展的美好未来;进而会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树立国家安全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和蕴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精致诠释。地理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国家和乡土资源等内容的学习,而这些内容必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感信息。将地理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密码进行教学解密,引领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祖国、了解家乡,深层剖析家乡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与资源、风俗与文化、景观与物产、现状与未来,能够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濡染家国情怀。

  (三)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地理课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人民主体性思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科学辩证思想,生态文

 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统一的系统性观念,都是地理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泛,需要教师重构教学内容。例如,作为生态文明发展问题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问题产生及其影响、人口政策等方面,是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重要命题,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人口政策、人与自然关系等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对亚洲的概述以及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分区域介绍中,都有人口问题的涉及。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知识联系,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并与中国的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调整的时事信息做比较性探究,综合把握和理解。学生在巩固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初步理解了人口与经济、人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中印人口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前后变化的对比中,学生可以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借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实例,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国策调整是源于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化理解。

  此外,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无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思政眼光,既有对章节内的相关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或突出强调,或潜移默化,让生态文明教育因内容需

 要而展开;又有对学科教学的整体审视,形成有逻辑的整体规划,增强课程思政的目的性、策略性。

  (四)科学与人文精神

  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地理课程思政的又一重要元素。例如,利用无处不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素材,引导学生科学分析,能够克服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针对相同自然条件区域的发展差异开展比较教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利用中国人口形势变化和新政策的材料,引导学生寻找证据,实现对教材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组织开展观察、实验、参观、资料搜集与整理等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气候知识解释家乡气候的成因、特点,理解气候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优势利用和灾害预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用观念,提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加强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

  针对中国地理中地域文化、人文景观、历史沿革等内容,也可以充分发掘其中的人文元素。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时,就可以“唐诗中的西北”为引子,将学生带入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意境中,让学生沉浸在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雄奇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西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风物的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结合诗歌意象的地理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相

 关地理知识的把握,也可以结合黄河、丝绸之路、延安等典型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地理标志,为地理知识找到牢固的支点,唤醒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弘扬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五)道德与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观念包含道德法则与法治精神。道德法则强调对自然法则、社会规则的尊重与遵守。地理教学中,对自然规律的寻找和把握也是对自然法则了解和尊重的体现。要引导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在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中,在丰富的地理实践中,养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形成绿色文明的自然伦理观,树立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和行动自觉。

  法治精神强调对法治的尊崇和敬畏,无论是与自然的相处,还是与社会的交往,除了仁爱、诚信等公德心,还要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体、自然环境认知的主体、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主体,在学习和实践中,要遵从自然规律,自觉自律;遵守社会规则,严格他律;利用地理自然规律性、社会规则性认知,实现道德的价值认同,并自觉尊崇良法善治。

  四、把握地理课程思政的原则

  地理课程思政是挖掘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并将其融入地理学科教学各环节。地理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一)坚守地理课程思政中的地理学科性

 理想状态的地理课程思政绝不是空洞的说教,绝不是没有温度的对话,而是润物无声、抵达心灵。它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历,是与学生进行思想对话的最近距离和最佳姿态。所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地理课上成单纯的思政课。坚守地理学科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地理课程思政价值的坚守。这既可以防止学...

推荐访问:几点思考 地理 完整 关于地理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理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上一篇: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新发展阶段人口转型问题研究(2022年)
下一篇: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