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新教法(2022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26 11:50: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理念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新教法(2022年),供大家参考。

新课标理念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新教法(2022年)

 

 新课标理念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新教法 一、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简述 1.处处留心皆学问。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3.精读课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爬山虎的脚》(资料袋,写观察日记用两种方式记录,一是图文结合,二是做表格。看到这一内容,我在想,为什么不把这些文字直接放到后面的习作教材里呢?)《蟋蟀的住宅》(阅读链接:选自苏联《森林报》中的主题为《燕子窝》的两篇日记。我同样要问,为什么不把这一内容放在日记教材里呢?)

 4.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5.习作:写观察日记 6.语文园地:

 一是交流平台(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二是词句段运用(连一边,动物之家不同名称;二是“逐渐、最多”一词的精准使用); 三是日积月累(6 条谚语)

 二、本单元的一项重要思考统编版是非常重视日记写作的,三至六年级安排了两次(另外一次是三年级上册第 2 单元)。

 说句真话,两次教材编的都一般。日记是课内习作还是课内外作文?答案应该是课内外作文。所以,这是要明确的,但教材没有给老师、学生这个答案。三年级第二单元教学完,如果每天写了日记,到这个单元,整整一年。这一年写得如何?可以说,没有哪所学校重视三年级这一年的日记写作的,并对此进行评估的。也就是说,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记教学早已经被教成了纯课内习作。假如这个单元仍然教成课内习作,即以课内习作的模式来教,绝对是不对的。反复读本单元的习作教材,你会觉得这一页教材同样不是好的教材。其实这一教材完全可以变成一个非常优秀的教材,就用这个单元的素材就能变成。一是《爬山虎的脚》中的“资料袋”;二是阅读链接《森林报》中的“燕子窝”;三是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让学生观察调查记录,然后再训练);四是交流平台(这些观察的方法,难道不该放在习作教材中吗?);四是日积月累中的六条谚语(这些谚语,哪个不是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总结出来的?);五是观察的精准表达(词句段运用,怎么说动物的家;精准词语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一单元中的这五个内容,完全可以放在习作教材里,形成一个非常细、非常容易操作的习作教材,而不是那种机械的、模式化的编写。怎么把这些内容编成一个可以操作,教学效果非常好的教材?这是一个需要细化的事。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来谈这一教材的改编,相信学生会因为这一教材而爱上日记写作。

 【一页纸的教材太少了,建议教材修改,能够好好地修订习作,别所有的习作只是“一页纸”,变成 3-6 页多好啊!】

 三、教材重组后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设计1.制定单元大任务与单元小任务

  六大学习任务群,落实到每个学期的每个单元,首先要根据单元主题制定出一个大任务。不要把主题当成大任务。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留心观察”,这个主题不是大任务。什么是任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通常指上级交派的工作,担负的责任。对于一个单元来说,师生需要共同做什么工作,共同要担负什么责任?阅读、研究整个教材,这一单元的任务是“让每位学生读写好观察日记”。清楚这个单元的大任务之后,就要根据教材寻找到二三个具体的小任务,这二三个小任务不是教学目标!读高中最新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哪些小任务,都明确编入教材了。小学语文老师手中的教师教学用书,因为不是按照学习任务群来设计的,所以里面没有单元任务。这就需要老师研究教材,找到二三个任务。对于一线老师来说,这的确有较大的难度。那“留心观察”这个单元,可以找到并设计哪几个小任务?这个单元有三篇课文【《9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10 爬山虎的脚》及《11 蟋蟀的住宅》】,《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眼力》《习作:写观察日记》《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谚语)》,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

 表达”任务群,“习作”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阅读高中语文教材,知道一个单元只能做一个任务群(即使涉及到整本书、跨学科学习等,可以用这些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的思维教学某内容,但不能几个任务群混作一个单元),所以这一单元决定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来教学。因此,这一单元确定了三个单元小任务,一是写观察日记,二是认识观察时间长短与作品,任务三不同的视角独特的收获。2.根据任务,重组教材,然后确定每个任务的活动确定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大单元与单元小任务后,就要重组教材。

 任务一“写观察日记”需要哪些教材来支撑?一是《蟋蟀的住宅》课后的“阅读链接”《燕子窝》,二是《爬山虎的脚》课后的“资料袋”(如何进行观察记录),三是把口语交际教材改编成一个一周的学生读书姿势小调查,四是习作教材的重新编排。即把这四块内容改编成学生可以用的“写观察日记教材”。

 任务二认识观察时间长短与作品,需要哪些教材来支撑?一是《暮江吟》,二是《爬山虎的脚》,三是《蟋蟀的住宅》,四是《日积月累 谚语》。

 任务三不同的视角独特的收获,需要哪些教材来支持?一是《题西林壁》,二是《雪梅》,三是《蟋蟀的住宅》。根据这些任务,各个小任务对应的具体活动如下:3.精心设计每个活动,即精心设计教与学、评的活动知道自己教什么(不能教得太多,

 要教最最重要的,教关键的。老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像飞卫那样,明确每一时段学什么。教的活动,是需要老师设计的),知道谁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主动去练,要能主动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生的活动也需要老师设计好),知道教什么学什么最终评什么(不能乱评。老师要在评上下功夫,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所学,设计好怎么评),知道我们每一时段的训练,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任务一的大概教学流程:(1)读懂并思考《燕子窝》是怎么写的;(2)学习资料袋内容,知道利用哪些方式做好观察记录;(3)把“口语交际”改为“用一周时间默默观察某一位同学的坐姿”(心中知道,暂时保密,每天多次记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每天的观察,一周后思考自己的观察,写成一篇文章送给这位同学;(4)读习作教材,选择种盆花、月亮、小宠物进行观察一个月,最终根据一个月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写成一篇文章。

 任务二的大概教学流程:每一个活动都要读懂熟、理解文本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然后要分别进行如下的教学:一是《暮江吟》,这是诗人白居易观察几个小时,写下的一首诗;二是《爬山虎的脚》,这是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叶圣陶观察数个月写成的一篇美文;三是《蟋蟀的住宅》,这是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法布尔用 30 年时间的观察,创作出来的世界名著;四是《日积月累 谚语》,这些谚语是数代农

 民(所有的农民其实都是物候学专家,他们都知道在什么季节种什么,在什么时候管理,在什么时候收割,能够看懂天气,知道节气等),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年才总结出来的这些谚语,每一条其实都是真理。如此之教,让学生明白,观察时间与作品的质量,对世界的影响,有着非常必然的联系。

 任务三的大概教学流程:三个活动,读熟、理解都不可缺少,重点需要进行下面的教学:《题西林壁》就是引导学生跟着苏轼用不同的视角看庐山,学会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雪梅》就是告诉学生标准不同打分不同,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差之千里,这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知道标准,并学会建立不同的标准去观察;法布尔在《蟋蟀的住宅》中告诉我们蟋蟀与其他昆虫在选择住宅上不一样,它们不随遇而安,随遇而安的住宅与不随遇而安的住宅是不一样的,这告诉学生,随随便便地观察,躺平式的观察,不去主动建构式观察,你是创造不出如蟋蟀一样的住宅,当然也写不出有创意的观察日记。以上 10 个活动的完成,也就是任务三的完成,其实是给学生未来的观察,带上一个能扫描世界的智能镜——360 度无死角的观察。

 四、附三篇课文的教学思考 1.《古诗三首》(1)三首诗的识字任务是,认识 7 个字,其中“降”是多音字,会写 12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其中《题西林壁》需要默写。(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

 说说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以上是教材规定的任务。很明显,完成这 4 个任务,肯定无法面对考试。比如只默写一首诗,其他两首诗,不默写,肯定不行,期末考试,肯定要考的。另外,诗中多少词语是必须明白的。比如“可怜”是“可爱”;“真珠”是“珍珠”;“缘”是“因为”……要是有人出题考《雪梅》的作者卢钺,如果不练习这个名字,让学生会写,肯定会出错的。四年级学《题西林壁》,无论如何得细讲讲,否则只会背默,有何意义?《雪梅》这首诗同样需要细讲讲。不讲真的不行。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请看注释】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请看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请看诗人】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李白杜甫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 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诗人不想在朝廷(长安)干了,因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提出要求到外面作客。

 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这首诗美在哪里?】《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有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幅画分开看,美!合起来读,更显妙境。另外,诗人又在诗句中加入比喻——露珠似珍珠、月似弓,使景色倍显生动。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却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

 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作者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这是不对的。只要有一点天文、气象常识,就知道这有时间差,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从这里,可以读出作者看了很久,这种美好的心情持续了很久。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看注释】⑴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⑶各不同:各不相同。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这样就读懂了】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欣赏欣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

推荐访问:教法 上册 四年级 新课标理念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新教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上一篇:浅谈如何管理高中学生,--班主任工作总结
下一篇:体育教师职业成长三部曲(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