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善思路(2022年)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16 11:5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善思路(2022年),供大家参考。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善思路(2022年)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善思路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大约要用4 个学期 200 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以这样长的时间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就不能不使人去思考它在现代社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问题。反观多年的传统教学,却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界定缺乏现代含量,多满足于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文学现象生成的一种可知性追求,而与现代人的生存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关联。二是教学资源的处理方面,重视“史”的梳理,轻视“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重视文学知识的静态传授,忽视古与今的动态对接、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衔接、文学与文化及人的生存的密切相关。三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凸显不出来,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四是教学评价循规蹈矩、类型单一,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考量。以上诸多问题归结到一起,实质上还是一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问题,亦即有效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可以说是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它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乎教学活动目的性,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对于以上问题,本人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在现代社

 会这样一个快节奏、高消费、重功利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确定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如何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现代改造?如何把古代文学化虚为实?如何使古代文学教学与现代人的生存相关联?如何培养以及从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师生的关系,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在此,本人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以求教于方家。

 二、对古代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首先,以“厚基础,重表达,成教化”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以积累厚素养,以鉴赏促表达,以观照成教化作为实施路径。文学向来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说就是人类的文化史、生存史、发展史。它不仅积淀了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更包含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说具有丰厚的现代人格教育价值。早在 2500 年前,孔子在谈到《诗经》的重要性时,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37 在现代社会,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宝藏,教师如能择其精华,导以正途,完全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其次,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对教学资源进行现代改造。一方面,教学重心由文学史向文学作品倾斜;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可以以诗歌和小说作为教学的两翼和重中之重。

 第三,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致用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追求。这三个方面的意识,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般来说,在给每届学生上古代文学课的第一次课时,就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落实。目标意识。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在宏观上要对这门课具有目标意识,对每一个学期具有目标意识,而且在微观上要对每一次课、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都要有目标意识。对学生来说,不仅要有人生的整体目标意识,还要对这门课的每个学期、每次课都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追求。问题意识。可以说,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首先老师要具备,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其次是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现象以及研究的任何结论,都要有一种发现、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而且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加以训练。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一点,应该说跟学生的毕业论文不无关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的话,那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撰写。这也是本人提出并贯穿致用意识的一个出发点。致用意识。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以积累为目的,而是以运用为终极目的。有了这个意识,就得想着怎么把古代文学教学化虚为实,使之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第四,重视过程性评价。用口试、笔试、仿写、论文四级测评法代替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格局,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考量。

 第五,在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开发与创造,充分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教师不仅要研究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文、史、哲、音、画等多种文化资源,还要利用网络空间关注学生动态,密切师生关系,使网络空间成为学习的阵地。第六,以文学文化观、文学生态观、文学古今观的通识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古代文学资源的现代改造,在分文体教学基础上,尝试建立强迫式积累、个性化解读、文学化表达、观照式体验四级教学建构。从而既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又使学生在“死去活来”中体验到学习古代文学的魅力。下面本人以诗歌文体为范例说明在这四个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三、以古代诗歌为范例的四级教学实践 之所以选取诗歌,是因为古代文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诗歌的历史。在古代文学整个教学时间里,诗歌教学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传统的高校古代诗歌教学,除在文学史知识及诗歌数量上有所扩充外,基本上延续了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此,本人首先把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具备个性化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仿写古代诗歌的文学化表达能力;以古鉴今的能力。因此,古代诗歌教学的第一级教学建构就是强迫式积累。

 (一)强迫式积累 宋人严羽在谈到诗歌学习时说道:“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

 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2]506 这说明了诗歌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其目的不外乎积累语汇,培养想像力、感受力和修辞能力。纵观古代诗歌由民间到宫廷、由通俗而雅化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汉语言由俚俗到典雅、由口语而骈俪、由自然之音到声律之美的过程。骈俪化是汉语诗歌构成其形式的自然趋势。因此,范文澜认为,丽辞的出现是为了引起联想,便于记诵。对于诗人来说,“如何表达往往要比实际观察和体验重要得多”,其“写诗更多的与熟读诗书和涵咏前人的佳篇名句联系在一起。诗人的创新不是发明全新的主题,而是在相同的题目下探索新的意境”[3]129。这里所说的强迫式积累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硬性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结合。从硬性要求来说,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不少于 500 篇的诗歌积累。但从选篇来说,老师不搞硬性规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做出自己的选本。在每个学期之初,学生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选取背诵篇目,然后将所选目录以电子版发送给任课老师。这就成为老师考量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依据。这是选篇标准个性化。其次是实施步骤具体化。对选取的篇目,学生再进行朗诵吟咏、默写抄录、情景创设,极力营造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最后是考核内容及要求明确化。口试成为衡量学生掌握情况的主要方式。

 (二)个性化解读

 这是对强迫式积累的一个深化过程。由于古今在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种种时空差异,使得今人在理解古代诗歌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心理的、语境的、语言的、表达方式的等各种阻碍。因此,对古代诗歌的解读首先就要破除这些阻碍,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品产生的彼情彼境。这样做的可能性在于,古今尽管存在时空隔膜与差异,但人类的情感,如婚恋、功业、离愁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等,却有其相通的一面。正是这种相通性衔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成为人类认识和破解不同时期生存状态的一种密码。从操作层面上讲,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两个方面的要素。一个方面是内容要素,包括诗题信息、产生背景、诗歌内部的叙事性因素、写景性因素、抒情性因素、说理性因素,甚至典故的本意与再生意;另一个方面是形式要素,包括诗体特征、结构技巧、表达技巧等。综合这两个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拆分法、情景模拟法、归类比较法等解读方法,引领学生以“我”(解读者)之性格、情趣、经验去探求、领略、打通古人之种种。既要探求建立在作品已有信息基础上的客观“存在”,又要探求“我”与“存在”之间的主客观统一。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情趣、经验不同,领略到的诗歌境界自然有别。因而对一首诗的解读可能会出现意义上的各种分歧,但这恰是学生的创造性所在,也是诗歌的不朽及想像力所在。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新鲜的诗。……创造永不会是复演,欣赏也永不会是复演”

 [4]63。而记忆中储存的作品越多,越容易触发相关信息的联想和分类。理论的指导固不可少,但毕竟是抽象的意识存在。只有让学生亲身去感知诗歌创作的底蕴,才会在鉴赏时做到联类而及和有的放矢。个性化的解读没有一定之规,学生可以自选篇目,但对解读的数量和质量,教师会作为日常考核指标纳入考核范围。由于要求学生将作业放在网络空间,这不仅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效果是常规性做法所不能比的。

 (三)文学化表达 文学化表达是对前两个层级的更高要求,也是目的性落实。因为记得再多,分析得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运用,至多只能算是书呆子。因此,在积累、解读的基础上,教师会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古代诗歌。其目的,一是将静态的知识储存转化为动态应用,从而培养其文学化表达能力;二是发挥文学创作抒忧娱悲的宣泄功能,使诗歌创作起到释放压力和调节、平衡或转移不良情绪的作用。白居易说:“历览古今歌诗……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行于外,故愤忧怨伤,通计今古,十八九焉。”[5]1474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6]414“诗言志”就是“不平则鸣”、“舒愤遣忧”的结果。这也正是中国古代诗歌得以流传和感人的重要原因。纵观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个时期的文学都存在着创作范式①。例如,屈原的骚赋建立了一种审美范式,后代“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规范”[7]137;《史记》为史学建立了一

 种叙事纪实的范式,足以师范万古。今人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诗歌创作亦然。模仿古诗的程式、修辞、意象,体会其情趣与想像,是走向艺术创造的第一步。而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是表达生活的内在动因。在教师示范下,学生须先熟悉各体诗歌规范,然后尝试用古人之规矩,抒自己之性灵。在诗体选择上,可以先易后难;在表达方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将意思表达出来,然后再以诗歌的韵律格式规范之,以语言的典雅锤炼之。当学生能够自如地驾驭诗歌规范,并能于人生世相有取舍,有剪裁,且胸中有数百篇诗歌供其左抽右旋,又有感受、想像、修辞这些创作因素发挥作用,个性化的诗歌创作就会成为一种逸趣横生的艺术游戏。而教师的示范以及师生之间的唱和,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兴味,也大大密切了师生的关系。比如下面这些学生习作:八月八日漫步归来张全发①二十年来如客家,白衣胜雪簪风华。佯狂步入胡梦里,寂寞行近是天涯。七分潦倒非落魄,三分无谓亦真假。雨里歌来非放浪,亦有工部思广厦。游园李晓超日暖青山远,人游茂林间。柔枝为素冠,柳笛奏野弦。幽幽紫气凝,郁郁槐花繁。久做羁旅客,难得逐笑颜。对于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习作,或者是以短信发到教师手机上的习作,教师不仅要及时回复,而且最好以诗歌的形式与之形成唱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种促进和激励作用。比如,本人读完张全发的二十首组诗和李晓超的《闲云行》组诗后,以诗歌的形式在其后分别留言:读张全发组诗东山二十首,佳作一何多。行来如采秀,

 掩卷思放歌。游目皆为景,纵心任诉说。有徒也若此,弥慰老怀何!读《闲云行》组诗我读闲云行,时思时复停。如蜂逐花嗅,沉醉忘归程。秉性喜洒脱,自然爱佳声。得识此徒者,长怀此间情。最初驾驭和迁就诗歌规范或许有若干困难,但艺术的乐趣就在于由限制中争得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生气,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如果说鉴赏的过程是将紧缩的诗歌节律和内涵加以释放,那么,创作的过程就是将松散的情趣和意象加以契合。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不同,其所创造的世界也不尽相同。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活动,不仅使学生积极消化了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将古人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对接中为心灵寻到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活动,2006 年和 2010 年,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借助《凌云木》这一平台,为学生刊行了《缤纷集》和《斑斓集》两部诗集。

 (四)观照式体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种道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亦然。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之所以长期存在,决不仅仅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学知识,而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人曾有过的功业和伟绩、成败与得失、生存的态度与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观照价值。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消费、重功利的文化语境中,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已如一道高墙横亘于我...

推荐访问:思路 古代文学 改善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善思路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善思路研究
上一篇:比较文学人类学研究
下一篇:古代文学孔子文学思想思考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