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来源:公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6-15 14:5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与可能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篇

第1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发展过程,探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过程中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成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系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它顺应时代的潮流,历史需要它,中国人更需要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广泛传播,就在于这种彻底的革命学说的根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它是为被压迫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而创立的,是特定社会主题的需要。近代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任务,中国的不同阶级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和进行过不同的实践,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但面对异常强大的反动势力,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失败了。随着各种思想纷纷涌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无奈而又理智的选择,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优秀民族,有过辉煌的思想文化,对整个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并遭到了他们的侵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求解放当中运用封建主义、平均主义,结果都失败了;运用改良主义、民主主义,结果也失败了。无奈之下,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且经过理性的分析,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漩涡,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各种“主义”相互碰撞,而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传播,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未产生于中国,但为什么被中国所运用,并且作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中许多理论和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就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表面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质,理论是科学的,思维却僵固不化。用这种书本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枝“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静态的思想学说,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得到动态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真理,对于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饱受双重压迫之下的广大中国人民需要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进行一场深入广泛的社会革命,从而求生存、求发展。同时,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所以,当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就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进一步应用于中国的实际。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科学的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用这种理论去战胜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对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运用这种理论,还不够成熟,也走了很多弯路。我们找到了先进的思想,这不能代表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成功解决一切问题,而是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找到一个切合点,运用于实践,成功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成立中国共产党时期,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建党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人运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全国人民统一抗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探讨中国革命新道路等。随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观点。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伴随着成果的产生,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是中华民族在久经考验中的成功实践,是中国人民的思想精髓。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革命胜利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和平和发展年代,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个理论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先进发达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观点,一系列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成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第2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主讲:成良斌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哲学

经济学

政治学

历史学

文化学

1 什么叫“中国化”?

中国化与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理论的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1 什么叫“中国化”?

西方理论的本土化:

本土化就是“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现象。

本土化就是无视西方理论的存在。

本土化就是修正或否定西方理论。

本土化就是要形成中国理论。

本土化是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其他所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 自然科学是否需要中国化

有没有中国物理学、中国数学?

技术需要本土化吗?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本土化有可区别?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3 有没有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规律与发现

情境性与文化限定

对前提的反思

何谓公理?

4 何谓中国特色?

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

西方理论

具体案例:关系、分房子、公务员、干部、编制、体制内等。

5 中国化的根据

科学的特点

中国特色(中国问题、中国视角、中国前提、中国文化、中国方法和中国理论等)

社会科学的特征

6 中国化的方式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方法与方法论

中心的与边缘的

西方的生活世界与中国的生活世界

理论者与实践者

7 中国化与自主性

全球化与西化

西化与中国化

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

8 中国化与全球化

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联系方式

教学博客:

>

第3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联系实际谈谈学习体会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表明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超越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继续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谈谈学习十八大“三个自信”的体会。

答: 

历史进程:

1、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段弯路。遵义会议之后,党理论准备和实践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党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在理论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在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国革命性质、特点、动力、对象和前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初步探索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从而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围绕怎样使社会主义具有充分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它固有的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主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会: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的底气。

提出“三个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谈谈学习体会。

答: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有限,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各地区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化、渐进式、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的城镇化。它不仅要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 

首先,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太急了不行。我们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比较紧张,就业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农民都进入现有城市,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有过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转变。

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对促进我国发展有巨大意义。世界银行认为,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同时,城镇化还有利于缓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高达50.3%.这主要归因于城镇化。 

最后,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推荐访问:
上一篇:2022年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有感体会【完整版】
下一篇:2022年度小学音乐课图形谱设计和运用【优秀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