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完整文档)

来源:振兴乡镇 发布时间:2022-06-22 09:2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完整文档)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4篇

第1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 外债风险 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
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
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预算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引进外资予以弥补,所引入的外资符合外债条件的,即构成外债。

第二,利用外债还可以调节本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外债一般都指定了投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能源、交通项目消除国民经济的 “瓶颈”现象、扶贫项目专门用于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这对调节一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互相配套、实现良性发展是有利的。并且,开发落后地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平衡,防止地区间差距拉大,有助于社会稳定。此外,借入外债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外债实施严格监控,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外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三,举借外债也有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支付中的清偿能力。

借入外债可以直接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这些外汇收入有助于提高本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将外债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瓶颈部门和出口创汇产业,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节约外汇,还可以生产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方面。外债并非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必须同外汇储备、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比率。借入外债不仅要考虑偿还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外债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应尽力避免之。外债管理不善的消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外债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偿债成本和风险。

外债形式各异,有中长期外债,也有短期外债,有利息较低、具有援助性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外债,也有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为了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应尽量减少短期外债,增加中长期外债,应多争取低息的援助性贷款,对于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应当保持适度规模。并尽可能地使外债少受利率、汇率变动的损失,优化外债结构有利于提高外债的收益,降低偿债付息成本。

第二,外债规模过大,易引发外债危机。

外债的借入应量力而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度的外债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规模过大,多头举债,使外债的净余额增加。借债人如到期不能或无力偿还外债,最终的偿债负担最终还会由国家来承担。如外债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便会导致偿债危机,不仅影响国家对外信誉,而且对经济稳定也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外债规模失控和管理运用不当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第三,外债使用不当,会影响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外汇收支平衡。

外债应主要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上,或者是能出口创汇,间接促进出口创汇的产业上,以便能够实现偿债外汇的自给。如果大量外债既没有投资于基础产业和部门,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又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形成创汇能力,则偿债就需要从国家的其他创汇中拨补。

二、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

(一)我国外债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政资金的不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发展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外债还可以弥补财政赤字,避免或推迟通货膨胀的发生。外债在国际资本较为充裕、国际政治环境良好、借贷条件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从外债规模来看,我国外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以前,我国处在借用外债的摸索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可是年均余额增速只有 14.9 亿美元。第二阶段,1984 到 1988 年间,外债规模快速增加,外债余额平均增速为 35%,高于同期的出口的增长和 GDP 增速,表明我国外债在举借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盲目性。1989年由于受到严峻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当年外债余额增长仅为 3.24%。90 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利用外债相对成熟阶段,外债规模高速增长,且低于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如表格1和图表1所示,我国外债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3 年以来,外债规模增长更是迅速。到 2007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3736.18 亿美元,几乎是 2002 年的 2 倍,五年时间里,外债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 20%,远超过同期的 GDP 增长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07年相对持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部分新增债务为短期债,并且主要是以贸易信贷的形式。09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23%至2,593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中长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3.4%至1,694亿美元。在09年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76%;日元债务占11.89%;欧元债务占6.38%。从投向行业来看,20.77%的债务投向了制造业;12.64%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投向公用事业;6.3%投向房地产业。由于出口的大幅下降,外债清偿率和债务率分别由08年的1.8%和23.7%攀升至2.9%和32.2%,但这两项比率仍保持在健康水平。外债增加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流动增加的背景下贸易信贷的增长。考虑到外贸持续复苏及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我们认为未来外债尤其是短期债将进一步增长。目前,凭借良好的对外债信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债务国之一。

表格 1

图表 1

word/media/image2.emf

从历年外债规模增长率的变化来看(见图表1) , 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先减后增, 而其分界线在2000年, 这与外债规模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划分阶段。2000年以前, 外债规模增长率波动较大, 但增长率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1987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达到40. 6%,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2000 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仅为- 4. 0%, 处于历史最低点。2000年之后, 我国外债规模变化率波动相对平稳。

我国外债规模迅速增加, 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外债来源渠道的拓宽直接导致外债规模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 我国外债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目前, 我国政府与2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此外, 我国还广泛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 如通过境外银行贷款、发行境外股票和债券、使用出口信贷以及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因此, 随着我国对外借款规模的扩大, 外债总量不断积累,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债务国之一。其次,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 外汇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最后, 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 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 最大程度地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 外债增长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 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

(二)长期外债规模和短期外债规模变化状况

按照时间类型划分, 外债可以分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的关系, 决定了外债的结构、性质和风险等。从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见图表2),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升- 减- 升”特点。1999年之前,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逐年递增, 并且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长期外债余额从1985年的94. 1 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366. 5亿美元, 增长了近13. 5倍。1999年之后, 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U型曲线特点。2007年, 长期外债余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 2008 ~2009 年长期外债余额继续增加。从短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 2000年成为短期外债余额变化两个明显阶段的分水岭。2000 年之前, 我国的短期外债余额, 基本保持在200亿美元之内。2000 年之后, 短期外债余额直线迅速增加, 从2000年的130. 8 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0. 84亿美元, 2009年9月短期外债余额达到2800. 43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短期外债余额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较快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汇涌入国内, 产生短期外汇头寸, 转化成短期外债。当前, 短期外债已经成为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短期外债的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外债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图表 2

word/media/image3.emf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我国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1999年之前, 我国外债结构中长期外债占绝对地位。这一时期, 长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基本上高达80%以上, 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长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 2) 2000~ 2004年, 长期外债余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长期外债仍然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但短期外债的增加非常迅速。( 3) 2005 年至今, 短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2005年, 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55. 6%, 短期外债余额首次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2009 年9 月, 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63. 4%。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逐年递增, 短期外债风险日益增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发生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 短期外债规模作为债务危机的警戒信号之一, 应当受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关注。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一)评价外债规模风险的指标体系

(1)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NP 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 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 。从表格2 可以看出, 尽管我国外债规模增长很快, 负债率从总体上看也是有升有降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稳中有降 ,一直没有超过20%这一安全线。这说明我国将外债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不大,能够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N P 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的效果比较好。

(2)偿债率

偿债率是一年内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的比率,是衡量外债风险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一国出口收入每年都不相同,还本付息额在年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它只反应当年还本付息负担,所以该指标适用与短期分析,在预测未来偿债能力时应将历年数值作综合考察方才有效,而且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一比率在20%左右为宜。最高不得超过25% 。当偿债率超过25% 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 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偿债率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最高年份的1999 年达到11. 3% ( 见表格2),此后我国的偿债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说明当前我国的债务负担比较适当, 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3)债务率

外债清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出口创汇能力的高低。出口创汇收入越多,外债清偿能力越大;
反之, 出口创汇收入越少,外债清偿能力越小。当一国外债清偿能力小于外债直接负担时,债务国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之比。它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上通常认为, 该指标不应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 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债务率应以75% 为安全线。按此标准, 1990- 1994 年我国的债务率均高于75% ( 见表格2) 。1994 年以来, 我国债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这几年我国利用外债的效果比较好,外债用于出口行业的投资高或效益好,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 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

表格 2

word/media/image4.emf

由于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都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在这个分析体系下,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是安全的。

但是,仅仅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分析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债的利息负担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是否是优惠贷款。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债务的平均利率和债务率作为债务优惠性的指标,并分析利率变化对于债务负担的影响。其次,产出和出口的增长幅度和外债流入对其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其灵敏度尚需商榷。例如,泰国1995年的各项外债指标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就发生了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首当其冲。马来西亚也是如此,而印度则正好相反。由于未来经济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单纯利用这些指标并不能够评价一国的外债是否是 “适度”的。

(二)外汇储备与外债结构分析

除了研究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研究外汇储备和外债的期限结构等也非常重要。

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当这一比率大于100%时,则表明偿债能力较强。一国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l至3个月进口的外汇支付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储备应高于年进口额的1/4。这是为了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外债风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以后更为迅速。到2009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23992亿美元,远远超过4286.47亿美元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9年年末,该比率已高达559.7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中国偿还债务的能力,减轻了发生外债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了抗外债突发风险的力量。

外债结构是指某个时期外债总量的各个因素的构成比例,主要包括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类型结构、外债币种结构和外债利率结构等方面。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才能降低借债成本,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延缓偿债高峰期,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用债效益。

外债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归结为短债率(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总额之比)的分析。中国在2000年以前,长期债务占绝对支配地位。2000年,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已达到了91%,而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到2006年仅为9.0%,远远低于20%的国际安全线。长短期外债结构逐渐优化,有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但是2001年以后,中国的短期外债急剧增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也飞速增长,至2009年年末,短期外债占到中国全部外债的63.37%,已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如何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短期外债比例的均衡配置,才是理想的外债期限结构。尽管短期外债比例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我国超过6000亿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支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总量外债和短期外债的支付需求。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1.67%,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戒标准。

外债的类型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各种不同类型外债的构成比例。从债务类型看,外债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借款四大类。前两项属于官方优惠贷款,具有开发援助和贸易性质,贷款期限长,利率低,有的甚至是无息贷款,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
商业贷款的程序相对宽松,但期限短,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外债总额的比重以低于60%为宜。

中国外债中商业贷款的比重一直较大,而官方优惠利率贷款比例偏小,近几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同期官方贷款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的还本付息压力,但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大幅上升,官方贷款比例却有小幅下降。中国的贷款成本问题仍应引起注意。

(三)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2、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货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3、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4、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我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债务负担的风险分散没有很好地体现多元化原则,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变化可能造成债务风险,增加我国的债务负担。尤其是日元债务,因其所占比重偏高,而在我国的出口结汇中比重偏低,近年来日元汇率起伏跌宕,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外债承受了较大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市场利率波动影响,使借用外债单位增加财务成本或损失了盈利机会。对于借用外债的单位而言,如果在偿还债务时利率上涨,则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成本相应上升,超出了借债时的成本预算。相反,若利率下跌,固定利率的债务无法享受到利率下跌所带来的利息减少的好处,损失了盈利机会。

5、债务资金配置机制不合理,监督约束弱化,增大了偿债风险。

由于外债管理体制的多渠道和多部门管理,外债的立项、审批、引进、使用多头进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没有明确,加上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换,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缺少应有的监督,形成了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现象。

四、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规避的对策

从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来看,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即政府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双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偿还,达到“成本最低、适度规模,风险最小、效益最佳,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

(一)强化外债企业风险监管,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整体外债安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确保对外偿还,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尽管对外债务人是财政部或金融机构,但事实上,真正的承贷和还贷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中,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承担了80%以上。而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中,除财政部对外发债和银行调整债务结构的少量外债以外,绝大部分转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建立外债管理统管机构,由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管理。

目前我国的外债宏观管理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加强宏观外债控制。形成外债管理系统是为当务之急。在外债借人管理方面,应妥善处理好破产金融机构的遗留债务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债务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降低从国际市场上借入资金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选择资产质量较好、国际债信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对外筹措窗口,降低我国对外总体筹资成本。

(三)加强对借用外债的使用和效益管理。

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外债的“借、用、赚、还”四个环节有时是脱节的。

“借”、“用”、“还”是确定无疑的,惟独效益如何无从考核。今后应当在加强对外债的统计、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外债使用的效益管理,建立一套外债使用效益的考核管理系统,以考核外债的效益情况。在外债使用管理方面应制定统一的转贷办法,规范国外优惠性贷款的转贷行为,限定利差上浮,不得任意缩短转贷期限,防止和减少转贷的随意性,把国外贷款的优惠条件充分给予用款单位。将国外贷款项目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种,采用不同的转贷方式进行运作。

(四)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

外债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的不足,在投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应该是本国资本。因此,我国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国内资本现期和未来的供给状况,并对外资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做出尽量准确估计的前提下,确定近期和远期外债规模。另外,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也要通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外债规模与总量。我国金融市场尚属新兴市场,系统性风险较大,因此政府一向实行严格的外债计划管理,鼓励FDI的资本流入形式,制外债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外债的结构方面,我国政府在短期外债的控制上应既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短期负债比重,又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五)强化外债偿还管理,推行借债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我国还没有全局性的偿债风险,但局部的偿债风险和潜在的偿债风险是存在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外债偿还基金。另外我国应优化借债主体结构,发展非国家主体的借款。对国内企业的对外借款,应逐步放松管制,一定限额以下的借款可以让其自由办理,但国家并不承担还款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外债管理逐步由事前计划审批转向事后的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陈雨露.国际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邹欣.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周新德、段美华.我国目前的外债风险分析与防范[J].商业研究,2006(14)

蒋红娇.我国外债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2008(2)

许钰川.我国政府外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7)

管涛.债务危机离中国有多远——中国对外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评估[J].新金融,2009(6)

洪维智.2004年我国外债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J].中国金融,2005 ( 8 )

赵虹.中国外债管理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任春玲.外债经济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单忠东、孙文先.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J].WTO经济导刊,2005 (6)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2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态研究综述
作者:孙雪 解红晖
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06期

        [摘 要]近年来,政治生态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新领域。国内学者主要围绕政治生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政治生态建设四大热点关系、政治生态存在问题及原因、优化政治生态的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这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生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党建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7)06-0092-05

        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据统计,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及文章中,“政治生态”一词被提及20多次。“政治生态”成为媒体和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强调政治生态,也是现实所需。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政治生态正在遭受污染。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团组审议时多次就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出要求,强调“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因此,关乎党和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政治生态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政治生态的理论研究也更加丰富。

        一、关于政治生态内涵及构成要素的解读

        (一)关于政治生态内涵的界定

        第一,从宏观上来看,部分学者认为政治生态是各种关系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状态,主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体现。比如,史林认为,政治生态是相对于环境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等社会生态而言的一种政治状态,它是对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政治大环境”、“软实力”的一种形象表述。政治生态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我们党风、政风、社会风气。[1]欧庭宇、尹德志认为,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过程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整体状态。[2]同样,孔云峰也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领导干部从政的环境。[3]

第3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左金洪;
张 瑾;
赵梓见

【摘 要】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逐步趋于饱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初步调研,了解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3)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情况;
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结经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工作难点,深入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我们通过深入实地走访和电话跟踪等方式对我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客观真实地掌握了一些数据,在认真整合各种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查找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毕业生人数增加

2010年我校毕业生2028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812人,增幅为66.8%,是我校办学以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这给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压力。

(二)就业率同期相比稳中有升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在考验中回到了暖季,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2009年到我校招聘的市内外用人单位有91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2010年截止到9月底到我校招聘的市内外单位就达123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我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6%,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1.33%。在走访中了解到,2010年大部分毕业生正积极参加国家和各地区 “公务员”、“特岗教师”以及其他事业单位招考,预计同期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可达95%左右,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可达到75%左右。

(三)就业方式多元化

前些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绝大多数为教师岗位,近两年来毕业生的就业面延伸至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民办学校,如: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雨田集团等,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了“三支一扶”、“一村一大”等基层项目接受锻炼,就业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就业担子越来越重

与2009年相比,201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稍有好转,但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积累,就业工作的担子越发沉重。与2009年12月31日相比,预计2010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仍有810人左右,比上年同期超出260余人。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工作体系不完善

一是庞大的待业大军、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毕业生就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到目前为止,全国就业形势仍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据有关资料,2010年全国毕业生规模达到峰值,之后逐步趋缓。但伴随着我校办学层次的升格和办学结构的逐步调整,我校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招生规模每年在不断扩大,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可能会逐年增加,同时由于我校各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体制影响就业。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完善,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和一些不法职业中介的存在,对创建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就业市场的信誉。

(二)就业信息相对闭塞

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生不能正常获取就业信息,使得就业指导渠道不健全和市场信息不顺畅,有关信息传播、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断路现象。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需求渠道不畅等问题,有形的和无形的人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未能与学生的择业市场化相适应。虽然信息发布很多,毕业生需求见面会召开了不少,但就业成功率却不高,阻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毕业生愿望与本身素质的矛盾

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片面追求留守城市或者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不愿去基层或离家远的地方拼搏;
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对一些小企业或民营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他们只看到高薪受宠光鲜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自己迈入社会时的起点,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新;
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未能通过相关专业考试,如: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考试,办理不了相应资格证书,导致他们不能参加相应岗位招考;
再者学生的学历层次使他们在报考某些职位时受到限制。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固然是好事,但大学生还需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步做起,先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让用人单位能够即聘即用,先就业再谋发展。

(四)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尚不明显

一是就业指导工作短程化。主要表现在:对象的局限性,时间的短期性,内容的单一性,工作缺乏专业性。二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单薄,专业性薄弱。目前为止,我校就业指导教师仅有5名通过正规培训,致使目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面非常窄,如“职业规划设计”等课程就无法开设。三是方式缺乏个性化。导致学生不能寻找到“人”与“职”的最佳匹配,无法做到准确的自我定位,不能形成职业与个体的良好对接。

(五)学科设置和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校虽在学科及专业设置上不断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方法新道路,但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使教育本身的滞后性突显,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未完全与市场接轨。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也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调整,在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轨过程中,各方面均需改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窄、能力差、适应性弱等问题,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六)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外地高校毕业生,提高用人标准;
有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希望进一个人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自然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

(七)政府相关政策未完全落到实处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但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多。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只是工作难找时自谋生路的一条途径。实现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很多条件,除了具有创新能力、勇气和胆量外,资金和相关知识经验也成为困扰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最大实际难题。根据调查,在有些县区我校毕业生创业过程中在资金筹集、项目审批、税费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难题尚不能及时解决。

三、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做法和建议

(一)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学校要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之视为学校生存发展的标尺和学生成才的出发点,组建强有力的就业领导机构,成立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也要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相关就业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就业指导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充实就业服务队伍的力量;
其次,坚持立足贵州西部,走西部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征兵入伍”、“一村一大”、社会公益岗位等国家促进就业的重大项目和政策,扎实有效地推进就业辅导工作,实现多渠道、宽口径就业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

学校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出发点,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努力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坚持走“创特色、建品牌”之路,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结合市场定位原则,按照改造、整合、扩充、开发四种途径,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统一、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统一的教学改革,并结合我市的能源开发与利用和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增设相应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采矿工程”、“煤矿开采技术”、“化学工艺与工程”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同时也为早日创建“理工学院”做准备。

2.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着重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比重。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
有序组织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
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或做兼职;
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部门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就业工作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形势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要以就业市场的调研为依据,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接受锻炼。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学

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

2.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关注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利用政府、学校、企业、专家、校友等各方力量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如邀请专业人士或成功校友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与择业讲座,开展模拟面试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组织评选 “十佳大学生”、“优秀大学毕业生”等活动,为用人单位选用优秀毕业生提供有效依据,搭起有效桥梁。

3.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参加公益性岗位的招聘。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

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招聘会,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并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结合六盘水及周边地区煤炭采掘业发展壮大的实际,大力发展资源矿业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并与企业达成人才输送协议,订单式为企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让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立足就业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六)大学生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

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加强知识储备,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要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从多方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把视野投到广阔天地,破除就业的地域观念,到广阔的天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就业空间是相当巨大的。

参考文献:

[1]刘国章,古永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王宁.大学生就业四大认识误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37.

[3]高校教材编委会.大学生就业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8-41.

[4]祝玉芳.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对比分析及对策[J].青年研究,2006,(06).

第4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近年来,我区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有力推动了全区文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就我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巴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点)11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现有馆藏文物29033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93件。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堪称“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我区是全省的文物大区,是首批命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公安、规划、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区政府每年专题研究文物保护工作不少于4次,实行区、乡(镇)、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同时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倾斜、重点解决,将文物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且逐年增长,今年还把文物管理机构纳入体制改革,目前区编委已将区文物管理所升格为文物局纳入近期研究议题。
(二)坚持项目推动,加强文物抢救维修。坚持把项目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抓手,切实加大了文物项目的储备、编制、申报和实施力度。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先后完成了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北龛、西龛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方案的设计,北龛摩崖造像环境整治的立项,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方案的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
抓住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先后争取文物抢救性保护维修资金1500余万元,实施了南龛摩崖造像环境整治、水宁寺摩崖造像危岩加固、回风亭维修、凌云塔维修等12处重点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
(三)扎实开展“三普”,准确掌握文物现状。自2007年以来,我区按照全国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和突出成绩。全区共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70处,其中新发现691处、复查479处。古遗址66处,古墓葬771处,古建筑78处,石窟寺及石刻8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50处,其他19处。普查登录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受到了省、市“三普”办的充分肯定,我区被认定为全省登录数据查验优秀等级,3人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通过“三普”,进一步摸清了我区文物家底,巩固了文物大区的基础和地位。
(四)加大管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坚持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实行加强管护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管护网络,完善了文物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坚持文物巡查制和安全责任制,对重点文物实行专人看护,24小时值班。坚持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完善了水宁寺摩崖造像和馆藏文物库房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严格文物执法,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文物)综合执法机构,切实加大了破坏、损毁、盗窃、倒卖文物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了全区文物安全。(五)夯实工作基础,确保文物有效保护。我区狠抓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四有”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标志,特别是去年一次性投资15万元,对城区41处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标志牌;
完成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新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二是积极配合巴达铁

路、巴广高速、天星桥水库等10余处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力度,既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又确保了文物安全。三是文物、规划、住建、国土、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查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违法违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古迹及其周边环境风貌。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物保护经费不足。近年尽管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但我区文物众多,分布较广,保护工作面宽量大,现有的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二)文物执法力量薄弱。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增加了文物执法的工作量,而我区目前仅有文化执法人员8名,且执法装备落后短缺,导致文物执法乏力。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全区文物管理队伍年龄老化,骨干力量严重断层,专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不能完全适应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四、今后工作方向
尽管我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区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加大投入上强保障,在文物项目上求突破,在机制创新上出实招,在保护利用上出成果,充分彰显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推动全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五、几点请示
(一)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我区属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财力十分匮乏。恳请上级主管部门对我区文物保护给予更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恳请帮助我区多向国家文物局争取文物保护项目和资金。
(二)加大执法装备支持力度。受财力制约,目前我区文物执法装备十分落后,摄像、照相、电脑等设备缺乏,更无专门的执法车辆,大大降低了执法效率。恳请上级主管部门对我区给予执法装备支持。
(三)加大业务指导力度。目前我区文物保护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老化,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恳请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文物专业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力度,以促进我区文物事业加快发展。

推荐访问:研判 乡镇 生态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乡镇党内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
上一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下一篇: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完整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小艾秘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艾秘书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